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侯瑶)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郑佳喻、研究员王春在在2020年中国破纪录降水成因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0年6月,长江流域的降水破了1979年以来的纪录。研究表明,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温对2020年6月长江流域破纪录强降水具有协同影响,但是大西洋起主导作用。
与三大洋海温变化相联系的是华北地区的200-hPa相对涡度负异常和南海的850-hPa相对涡度负异常。这两个区域的相对涡度负异常对应着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偏北,有利于传输更多的水汽到长江流域,进而影响长江流域的降水。具体来看,长江流域降水的变化主要受华北涡度相关的大气过程控制,而南海涡度能以提供水汽条件的形式增强长江流域的降水。
进一步分析表明,2020年5月西北大西洋的海温正异常可以激发出同年6月中纬度北大西洋的位势高度正异常,进而通过横跨欧亚大陆的大气波列活动影响华北涡度和长江流域的降水。而印度洋和热带北大西洋则通过加强水汽输送的方式增强长江流域降水。因此,三大洋对此次破纪录降水具有协同影响,但大西洋起主导作用。
该研究加强了对长江流域降水变率的理解,为长江流域降水的预报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也从侧面表明,从三大洋的角度研究我国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变化,有助于掌握相关变化规律,具有很强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7/s11430-020-9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