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志前团队在创制序列响应型近红外染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目前,面对染料从体外到细胞,再到体内的应用环境变化,提升应用体系在复杂环境下的选择性和灵敏性,有效避免非特异性激活是发展功能识别染料面临的重大挑战。
该研究团队聚焦近红外染料理性设计及功能强化,开展了高性能近红外染料基础研究,探索建立分子层次的新颖快速的精准诊疗技术。研究人员发现了在乏氧条件下菁染料的近红外光控自由基反应途径,构建了序列响应型的近红外识别染料体系,充分利用近红外光激活的无创、远程可控的特性,精准识别病变部位微环境,并通过序列响应的双通道、双模式的信号动态反馈,成功实现了在乏氧环境下近红外光激活的精准诊疗一体化。
同时,研究人员构建序列响应的双模式近红外识别染料,显著提高了靶向应用性能,成功获取了双通道的特异性识别信号,实现了“智能”可视化识别定量检测。通过双通道近红外荧光与光声活体成像,前药分子表现出高效的序列多重靶向性能(被动、主动和可激活的靶向性),解决了荧光前药释药前的可视化“盲区”难题,实现了对自组装纳米前药在生命系统中的运输、分布和释放行为实时检测。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国科学:化学》。(黄辛 花雪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17349
https://doi.org/10.1007/s11426-02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