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能量分配影响牡蛎高温适应

本报讯(记者廖洋 通讯员王敏)近日,记者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贝类遗传与进化研发团队关于牡蛎高温适应进化机制的研究取得新突破。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分子生物与进化》。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极端天气频发,对海洋生物生存和繁殖造成了严重威胁。遗传变异和可塑性响应是生物适应性进化过程中的两种重要机制。作为生态与经济价值兼备的潮间带优势种,牡蛎是研究海洋生物适应进化机制的理想对象。

遗传分化与表型可塑性作为进化的两种重要驱动力量,其相互关系一直是适应进化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长牡蛎与福建牡蛎是自然分布在我国北方与南方的潮间带优势种,是我国两大主养经济贝类,也是不同温度适应型的近缘姊妹亚种。团队以长牡蛎与福建牡蛎为研究对象,解析遗传分化和可塑性在高温适应中的作用权重。

他们研究发现,南方福建牡蛎表现出更高的适应性表达可塑性,受选择基因同时作为环境响应基因,其在非编码区表现出更强的遗传变异特征。南方牡蛎具有更强的三磷酸腺苷(ATP)合成和脂肪酸分解能力,而北方长牡蛎ATP消耗和脂肪酸合成能力更强。这说明脂肪酸和ATP代谢间的能量代偿在长牡蛎和福建牡蛎适应不同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研究成果揭示了非编码区变异和基因表达可塑性介导的能量分配在高温适应中的重要作用,为预测海洋生物适应气候变化的潜力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为优良新种质创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b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