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晨)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陈浩、汪圣尧团队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教授王浩团队合作,针对“癌症之王”胰腺癌设计了一种多肽—半导体杂化生物信号处理器(BSP),用于胰腺肿瘤光声成像和线粒体靶向声动力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Nano Today。
通过半导体纳米材料,将辐射或非辐射波的能量转化为活性氧物种(ROS),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胰腺癌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及其对ROS的敏感度通常与正常细胞不同。线粒体作为肿瘤细胞ROS氧化应激并维持氧化还原平衡的关键,被认为是胰腺癌细胞的致命弱点。因此,有针对性地破坏肿瘤线粒体,打破癌细胞氧化还原平衡,已被证明是癌症治疗的有效策略。
在该研究中,BSP由富含氧空位的氯氧铋半导体纳米片(OV-Bi NSs)和两种靶向肽(PTP和CRK)杂化而成,其中PTP多肽能特异性识别胰腺癌细胞(panc-1)表面的凝集素—1;而CRK肽是线粒体蛋白p32的靶向肽,促进BSP与线粒体紧密结合。由于富含氧空位,BSP具有良好的近红外吸收及光声成像能力,而BSP表面靶向多肽赋予了BSP识别病理环境特殊蛋白信号的能力。因此,BSP同时具备了蛋白信号识别、光声信号反馈及活性氧信号输出能力,是一种能完成生物信号识别和物理信号转换的信号处理器。
通过进一步的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表明,BSP纳米信号处理器能够准确识别胰腺癌蛋白信号,靶向胰腺癌细胞线粒体,从而有效实现对胰腺癌的光声成像和声动力治疗,为胰腺癌诊疗智能器件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nantod.2021.10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