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荆淮侨)相对于大型动植物和水生微生物,陆生微生物的化学计量学研究相对较少,而在种水平的化学计量学研究更少,主要原因在于生物量的难以获得。近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系统生态学研究团队以普通念珠藻为研究对象,攻克了单个物种单个样本生物量不足的难题。他们在区域尺度选择33个样点,分别测定大量元素(N、Ca、K、Fe、P)、微量元素(Mn、Zn、Cu、Co、Se)和重金属(Pb、Cr、As、Cd、Hg)含量,收集调查地理信息、气候信息、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和大气干湿沉降矿质元素含量,通过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化学计量学特征和不同环境因素的关系,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探索土壤微生物的适应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在15种矿质元素中,5种(P、Cu、Zn、Co、Pb)呈现显著的地理变异,它们的含量随着与赤道距离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与本初子午线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年平均降雨量和年平均气温可以解释所有变异。不同元素的变异系数和它们的实际检测含量以及生理需求量无显著相关,说明土壤微生物可能不支持高等植物的“限制性元素的稳定性学说”。研究者推测这种随着低温和干旱富集矿质元素的特征可能是土壤微生物适应低温和干旱的一种新机理。
研究论文发表在《微生物学前沿》上。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389/fmicb.2020.58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