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海艳研究团队综合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古生物学方法对牡蛎科贝类进行详细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 。
研究结果表明,牡蛎科起源于早侏罗纪(约180百万年前)环北极地区,之后经历4次较大规模生物多样性中心的转移和物种更替,最终形成当前的分布状态。晚侏罗纪—早白垩纪(约180百万年前—100百万年前)环北极区域为当时牡蛎物种起源、保存和扩散的重要区域。此时,环北极区域各大陆的连通与隔离,以及北大西洋的扩张促进了牡蛎各亚科的形成。白垩纪晚期(约100百万年前—66百万年前)北大西洋东西两岸为牡蛎多样性热点区域,之后向特提斯海转移。第三纪(约66百万年前—23百万年前)特提斯海的缩小促进了牡蛎主要支系的分化,特别是巨蛎属,主要支系分化的时间地点与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相吻合。自印度与欧亚大陆板块相撞之后(约45百万年前),西太平洋热带海域逐步演变为现生牡蛎的物种多样性中心之一,特别是中新世(约23百万年前)以来,为牡蛎物种的保存发挥重要作用。
该研究为牡蛎及其他贝类的物种多样性形成过程及其多样性中心在漫长地质历史上的转移过程提供了参考及新的见解。(廖洋 王敏)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ympev.2021.10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