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晨 通讯员李荣福)茯苓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真菌,常用于治疗糖尿病、癌症等。近日,云南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王元忠博士团队对茯苓资源开展研究。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整体环境科学》和《微生物学前沿》。
该团队通过测定我国南方不同产地茯苓菌核和茯苓皮中21种人体必需或非必需元素的含量,分析了各元素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测试样品中砷、铅、镉等有毒元素含量极低。茯苓菌核和茯苓皮具有不同的元素分布积累模式。与茯苓皮相比,茯苓菌核中的元素含量相对较低、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强,表现出了更高的内稳态调节机制。
该团队分析发现,茯苓菌核和茯苓皮具有显著的分类效果。他们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潜在标志物,建立了茯苓菌核和茯苓皮指纹图谱,筛选获得3种化学成分——松苓新酸、茯苓新酸A和茯苓酸,并发现其化学成分在不同部位的含量存在差异。
该团队还发现,去氢茯苓酸、16α—羟基松苓新酸等11种成分在网络药理学“成分—靶点—通路”中具有高连通性,在6个重要靶点和5个关键信号通路上达到干预疾病的目的,并确认松苓新酸、茯苓新酸A和茯苓酸3种成分为活性成分,可作为茯苓不同部位的潜在标志物。
上述研究结果对于茯苓中有毒元素安全性评价及其营养需求规律研究有积极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55011
https://doi.org/10.3389/fmicb.2022.93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