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崔雪芹)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军团队,联合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的相关学者,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亚洲高山区夏季降水“双核型”变化及未来喜马拉雅降水变化拐点的驱动因子和动力机制。相关研究成果10月11日发表于《自然》。
“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亚洲高山区降水变化关乎冰川水储量和生态环境变化,希望团队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有效应对区域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参考。”论文通讯作者周天军指出。
研究团队首先找到历史时期主导亚洲高山区夏季降水10年及以上时间尺度变化的两个模态:“西风相关模态”和“季风相关模态”。前者为高原北部和南部降水反相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呈增强态势;后者为高原东南部和南亚降水反相变化,存在十几至几十年的年代际波动。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江洁指出,西风相关模态决定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亚洲高山区降水北部增多、南部减少的“双核型”特征。叠加了季风相关模态后,高原东南部降水呈现出显著的年代际振荡特征,过去20余年来高原东南部降水减少趋势增强。
研究团队应用“最优指纹法”等气候变化研究方法,针对两个模态分别进行了检测归因分析。研究发现,是人为气溶胶的不均匀排放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位相转换通过分别影响西风相关模态和季风相关模态,共同塑造了亚洲高山区夏季降水长期变化的“双核型”格局。
气候预估研究表明,未来亚洲高山区降水将整体增多。受温室气体增加和人为气溶胶排放减少的共同影响,未来亚洲高山区夏季降水将增多。未来,受全球范围内包括亚洲地区的“清洁空气”行动影响,人为气溶胶的排放量将减少,这有利于喜马拉雅降水从过去的“变干”转为未来的“变湿”,从而主导从“双核”向“单核”降水型变化的拐点。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619-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