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对现代红毛猩猩叫声进行了研究,提出中新世古代人科动物从茂密森林转向开放平原的生存演化压力,或影响它们将基于元音的叫声转变为基于辅音。这些发现为早期人科动物交流的演化发展带来了新见解。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距今1600万年至530万年中新世中期和晚期的气候变化,让广阔的开放草原代替了非洲的森林,使古代人科动物从树上转移到地面生活。这一地貌转变对他们的发声有何影响目前尚不得而知,化石记录中并未保存研究所需的软组织。
红毛猩猩会发出不发音的类辅音和发音的类元音叫声,并形成复杂的顺序。作为仅存的树栖大类人猿,它们是研究由树至地转变的理想对象。
英国华威大学心理学系的Charlotte Gannon与合作者调查了在南非Lajuma稀树草原栖息地的红毛猩猩的叫声录音。它们的叫声尤为复杂,类似于音节。研究者播放了20只苏门答腊红毛猩猩和婆罗洲红毛猩猩种群个体的487个叫声。他们每隔25米便重录这些叫声,总距离为400米,以测试这些叫声在不同距离上听起来效果如何。
研究者发现,在125米距离上基于元音的叫声和基于辅音的相比明显更难听到,而基于辅音的叫声可听性在250米外才出现中度下降。此外,基于元音的叫声中不到20%在400米外还能听到,相比之下,基于辅音的叫声在此距离上约有80%可听到。这表明,总体而言,基于辅音的叫声在开放场地明显更加有效。(中国科学报 冯维维)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3-48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