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的背甲(蟹脸)形态和几何形态测量学地标点的设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供图
本报讯(记者张晴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健团队在大闸蟹产地鉴别机制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渔业科学及水生生物科学专业期刊Fishes。
中华绒螯蟹(大闸蟹/河蟹)是我国的名贵水产品种,其中以苏州阳澄湖的最有名。但近年来其产业深受“洗澡蟹”等现象影响。所谓“洗澡蟹”是指蟹商将外地螃蟹放到阳澄湖里浸泡一段时间后打捞上来,冒充阳澄湖大闸蟹出售。
为了有效把握“洗澡蟹”和昆山阳澄湖湖区及高标准改造池塘原产蟹背甲(蟹脸)形态的差异性机制,团队创新性引入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技术,针对移入阳澄湖湖区和高标准改造池塘的“洗澡蟹”开展实地实验,通过强化“洗澡蟹”的“蟹脸”形态,进行动态跟踪研究。
对比湖区及池塘原产蟹和“洗澡蟹”的“蟹脸”特征后,研究人员发现“洗澡蟹”的“蟹脸”形态向原产蟹趋同变化,但仍无法达到原产蟹的形态特征。两者之间的背甲形态差异为鉴别原产蟹提供了识别技术。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390/fishes90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