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皮肤超材料在黑暗中隐身

本报讯(记者温才妃 通讯员刘逸飞)南京大学教授朱嘉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金纳米颗粒自组装的类皮肤超材料,成功实现了在黑暗环境下的可见光和红外双波段隐身。这项工作为具有灵活多波段调制且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的类皮肤超材料提供了新范式。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

隐身技术的目标是使物体与其环境融为一体,从而难以被相机、红外热成像仪和雷达等探测设备发现。随着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单一波段的隐身技术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多波段兼容的隐身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夜间或外太空伪装是隐身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材料需要具备高可见光吸收率以适应黑色背景,同时具备低红外发射率以抑制红外热辐射,从而实现可见光和红外双波段的兼容隐身。

为此,该团队开发了一种独特的基于金纳米颗粒自组装中空柱(NPAHP)的跨尺度三维多级结构。该结构在不同尺度上的特征结构单元可实现可见光、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波段的协同调制,从而定制出理想的高度选择性光谱。

此外,基于NPAHP的类皮肤超材料具有超薄厚度(~0.6微米)和周期性的通孔,结构上呈现出类皮肤的可依附性和透气性,为可穿戴伪装领域带来新的应用可能性。

受益于极低的红外发射率,该材料在高温下呈现出优异的红外隐身效果,将其用于模拟的飞机引擎上时,可将发动机的辐射温度从~674K降至~353K,大幅提升了高温环境下的隐身性能。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l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