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朝应用型转向,缩短人才与市场的距离

南方都市报 短评

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明确未来5-10年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要向应用型转向。从2019年开始,我国将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对于广东来说,这份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并不陌生,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和职业教育大省,从2016年开始,广东就开始探索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试点。广东省的企业也最先感受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一边是就业难,而另一边是很多企业老板和HR在抱怨,现在很难招到合适的毕业生人才。假如能够在一部分高校办学方向上进行调整,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将一些本科学校转向职业技术教育,那么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的人才特性将能够得到更精准的匹配。

从1999年实施大学扩招之后,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增长迅猛。不过,高校毕业生规模扩张并非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考虑到中国经济规模在1999年只有9万亿元,而在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90万亿元,经济高速增长对高素质人才吸纳能力非常之强,主要的问题就在于上面提到的,企业的具体需求和高校培养机制并未实现合理匹配。

也因此,早在2009年,广东就已经出现“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办学模式。不过这一模式主要应用在中等职业学校,在高校的应用十分少见。从2014年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之后,一些高职教育办学开始进一步向市场需求倾斜,广东是这一改革的先行者。此次《方案》的发布,不仅要继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还要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按照《方案》公布的内容,中央将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方案》特别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的课程培训,另一元是企业里的专业培训。“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它之所以作用巨大,帮助德国成为二战后最重要的制造业强国之一,就在于缩短了传统高等教育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距离。对于中国高校来说,这样的模式初看并不复杂,但主要难点在于校企联动,在于真正落实每一个细节。

《方案》提出的目标是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对于中国的高校和企业来说,这一改革和转变都显得十分迫切。假如转型能够按计划实现,不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会明显改善,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也能加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