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托工程:让拔尖“青椒”步入成长快车道

本报记者 付丽丽

整治形式主义

不唯论文、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不唯奖项、不唯“帽子”,“小同行遴选、大平台托举、精准化培养、多样化发展”……说起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以下简称青托工程),很多业内人士都向记者竖起了大拇指。

青年科研人员也被称为“青椒”,没“帽子”、职称低、论文也不多,单枪匹马很难申请到研究资助。“感谢青托工程,在我科研起步阶段,最困难、青黄不接的时候给予我资助,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副教授牛丽娜与青托工程有着别样的感情。

近几年,给科研人员“松绑”,让科研人员从繁杂的报表、检查中解放出来在科技界呼声很高。“事实上,早在《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印发前,青托工程就是这么做的,‘多为青年人才提供支持,少为青年人才添麻烦’一直是我们秉承的原则。”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说。

刘兴平介绍,青托工程自2015年启动,每年评选一批全国学会或学会联合体,并通过他们遴选一批32岁以下有潜质的青年科技人才被托举人,给予每人每年15万元、连续3年的资助。

聚焦扶持“小人物”,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提供“第一块踏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陈运泰等一致认为,青托工程准确抓住当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32岁左右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处于科研摸索期和起步期,用3年的时间对他们进行稳定的资助和培养,更有利于青年科技工作者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更有利于原创性科技成果的培育。

“活”“多”“新”是青托工程的特点。刘兴平表示,首先是遴选机制“活”,不看论文和资历,通过专业委员会推荐或青年科技工作者自荐,至少须经过3位同行专家评议并同意后方可推荐,发挥他们“慧眼识才”的作用;其次是托举方式“多”,除了工作经费支持外,还为被托举人配备1—3名有院士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有针对性制定托举方案,指点迷津;再就是考核方式“新”。经费使用灵活,要求专款专人专用,除有关规定不能使用的情况外,对于经费如何分配利用由被托举人根据科研需要自主决定。同时充分尊重科研规律,不要求被托举人提出科研成果方面的承诺。

确实,在这方面,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青年教师马静深有体会。在她看来,与其他项目显著不同的是,青托工程不限制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目标,不设定量的考核指标,支持自主选题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