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小诉求里的治理人情味

哪儿能放风筝?最近是一些市民关心的问题。据报道,3月1日以来,本市12345热线接到百余起来电,都跟“放风筝”相关。为此,本报客户端特意整理了一张“放风筝地点白名单”,受到广泛欢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风拂面、草长莺飞,扶老携幼出门踏青赏花、放放风筝,惬意非凡。但这些年随着城市发展变化,风筝确实没那么好放了。就北京来说,很多市属公园中都存有珍贵古建,很容易被带线的风筝所伤,风筝掉落逼停车辆、堵塞交通、划伤路人等消息也时有耳闻。可以说,安全隐患客观存在,但风筝该怎么放、到哪儿放,不应就此没了答案。媒体也好、管理部门也罢,对各公园实际情况予以梳理,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及时给出“白名单”,正是积极回应大家的小诉求。

小诉求,对接着大民生。城市治理纷繁复杂,很多时候就体现在对多元需求的接诉即办中。这些需求,有的确实紧迫,有的不大起眼,还有的可能只是些“小情趣”“小美好”,性质不一样,处理起来必然会有一定的轻重缓急。但不管“刚需”还是“改善”,都源自市民生活的真实诉求,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获得感。比如放风筝,说起来也就图个乐儿,但能创造条件让大家多乐一乐,尽兴而来喜悦而归,也是在增加生活的幸福感、城市的归属感。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些年,北京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始终秉持的一条,就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打造“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给“小修小补”留足空间;改造社区门前微环境,让“口袋公园”串起街巷风景线……完善基本需求,优化改善需求,在不断满足市民多层次的诉求中,市民生活也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多彩。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生活需求出现,有的还可能超出既有管理服务范围,坚持“不因事小而不为”,把民生诉求作为工作着力点,就一定能找到最优解。

蓝天白云之下,纸鸢缓缓飞舞;青草绿地之间,欢声笑语洋溢。浓浓的烟火气、满满的生活气,正是一个城市的温暖与幸福所在。(汤华臻)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