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认识“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十一连冠”

本报评论员 栗玉晨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正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制造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前堵后追”的双重挤压加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与此同时,劳动力紧缺与成本上升使得制造业人力优势逐渐下降,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中国制造业加快提升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9月13日,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我国500种主要工业品中,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坚实。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加速突破应用,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正深刻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从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消费级无人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到通信设备、工程机械、高铁等一大批高端品牌走向世界;从“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移动通信5G技术实现网络、产业、应用全球领先,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世界首套8.8m超大采高智能化矿山装备研制成功,大国重器亮点纷呈的背后,凸显了中国制造自主创新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在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工业领域企业有73家入围,比2012年增加28家。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跃,4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4700多家“小巨人”企业、近6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出现,表明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正在逐步增强。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正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对此须有理性认知。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制造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前堵后追”的双重挤压加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与此同时,劳动力紧缺与成本上升使得制造业人力优势逐渐下降,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中国制造业加快提升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在“十一连冠”基础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样才能加快走出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外需拉动、粗放发展的模式,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十一连冠”基础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突破重点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强重点技术和产品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为加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规模化应用,必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健全以制造业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十一连冠”基础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加快构建科研院所与企业相结合的高端实用性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力度,探索网络化、开放式、自主型职业教育,吸引、鼓励优秀人才留在制造业企业。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富国之源,面对“制造业增加值十一连冠”的喜人成绩,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