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焦虑为动力,“过早输出”不可怕

近日,何世杰(@老师好 我叫何同学)登上央视纪录片《理想答案 仅供参考》。何世杰是数码博主,在大一时已有百万粉丝,但他表示,当下的自己仍时常处于焦虑中,“痛苦和快乐的比例五五开”。他将自己的局限性,总结为“过早输出”。

应当看到,何同学对于自我“过早输出”的自省与认知,是非常深刻和理性的。在这份清醒深入的自我剖析背后,是何同学本人对于这份事业的深度热爱和对自我能力的更高要求。翻阅他所发布的自制视频,从起初的5G有多快的真实体验,到后来的苹果麦金塔深度体验、AR眼镜的多功能探索,无一不是由知识干货和过硬技巧支撑起来的。每部视频平均一个月甚至两个月的创作时间,凝结了何同学“把好的想法和创意”倾注到作品中的创作初心与坚守原则。

为了呈现最好的视频效果,不到十分钟的视频,也许意味着无数次的无用功和返工,学业压力、同龄人压力、视频压力,同时落在这位年轻人肩头之时,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持续地做这份自己喜欢的事情”。不随波逐流、不轻易言弃,埋头苦干、坚定笃行,这是何同学面对人生选择给出的理想答案,这或许可以为同样身处疑惑与纠结中的追梦人提供有效参考。

其实,当能力与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大可不必担忧“过早输出”,这是因为才华早期的崭露头角抑或锋芒毕露,是前期知识积累的厚积薄发,是个人优秀才干的自然流露。自古英雄出少年。在璀璨多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青年才子辈出。《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30岁,恩格斯是28岁。爱因斯坦发现狭义相对论时是26岁。宋代文豪苏轼一举考中状元的那一年才21岁,王勃写下千古传颂的《滕王阁序》时也才20多岁……回首人类闪耀的历史时刻,成功的坐标上总是一次又一次地缀满年轻人的蓬勃成就与青春朝气,彰显出青年一辈的俊逸才思与卓越能力。

今日,生于世界未有之百年大变局,身处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何同学们”大可对“过早输出”淡然处之,这是个人能力的积累使然,也是时代提供的机会使然。化焦虑为动力,变不确定性为价值增量,这才是增长信心、实现理想的更深层旨要。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入钻研、勤奋学习、扎实进步,保持长期稳定的知识输入、能力积蓄、才干成长,笃实用功、踏实积累,未来必定也不会黯淡。

文/曲亚宁(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