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晚,四川省地震局发布了泸州市8.1级地震预警信息,后证实为自动处理系统故障误报并在微博平台公开道歉。地震的误报让公众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引起了公众对此事的热议。(10月5日 环球网)
在笔者看来,系统误报地震的确让大家虚惊一场,但要严肃追责也大可不必。系统故障误报反映的是技术的局限性,预警地震技术本就在发展进步过程中,出现差错也是情理之中。在误报发生后,与其对事件本身过分纠结,不妨客观认识到地震预警系统的作用和局限性,给技术多点宽容。
地震预警存在技术难度,准确预警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四川省地震局在发生此次误报之后对地震预警系统进行了科普,让公众了解到预警背后的复杂和难度之大。由于地震预警系统是由一个庞大的系统构成,含有计算机和信号采集等各种电子设备,而且全自动、无人工干预,所以一旦某一环节出现差错,就有可能出现系统故障,发生误报、错报、漏报现象。在这种环环相扣的情况之下,出现一丁点的偏差便有可能带来不准确的信息。不仅仅是在中国,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掌握地震发生的规律依然是一个大难题。面对自然的力量,人类能做的或许只是尽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距离发现这些自然规律更进一步,减少误报、错报频率。
此次事件的发生将地震的相关知识,作为一个热点呈现到大众眼前。地震预警需要一套完备的技术系统,密集的观测台网、流畅的通信信道、高效的处理中心、高速的信息发送平台、强大的技术支撑,这五者缺一不可。通过这次事件人们需清醒地看到地震预警系统的技术局限性,了解地震预警背后的复杂技术系统。通过这些科普知识的传播,相信人们能够认识到人类在面临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至于人们所担心的“狼来了”效应,笔者认为当人们认识到技术的局限性时自然也会形成自己的判断。既然人类科学都不能对地震做出准确预警,那么对于地震这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当然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面对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技术的局限。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完善预警技术和系统,尽量减少错报的频率。耐心等待技术的发展,给予技术本身更多的宽容。
文/陈慧琳(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