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这张新名片如何持续打响

姚利芬 陈玲

近年来,随着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电影《流浪地球》等作品在海内外广泛传播,我国科幻出版、科幻影视行业逐渐加快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目前,中国科幻界大约有30名作者的100余部作品被译成20多种语言在海外推广。科幻正在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新名片。

但需要关注的是,我国科幻“出海”仍然面临人才、渠道等诸多瓶颈。

首先是缺少高水平翻译队伍。《三体》成功出海引发“羊群效应”,使得国内出版机构跟风,积极签订科幻长篇作品并翻译成英文,但多数未能与欧美等国际市场需求相吻合,导致海外推广受阻。

中国科幻走出去难,原因之一是出版机构未能遵循欧美市场对科幻作品价值的判断逻辑。但更重要的是翻译的桥梁太弱,缺乏强有力的科幻翻译队伍支撑,缺少经验丰富的科幻小说外文译者,以及外文母语者的润色编辑,无形中阻碍了中国科幻作品高质量输出,致使大批优秀作品无法顺利“渡海”。

其次,缺乏国际化专业运营团队。科幻海外运作产业链条亟须理顺,缺乏有效对接平台。

目前,中国科幻作品输出多靠零散对接,尚无权威专业的推介运营机构,中国科幻小说的译介作品缺乏有效的海外投稿渠道,特别是缺乏熟悉科幻版权输出业务的专业团队和高端人才、专业的版权贸易公司,导致国际市场对接不畅,中国科幻作者资源、读者资源、渠道资源等与欧美等市场处于“脱节”状态,极大制约科幻作品的出海步伐。

再次,科幻“出海”缺乏多样化设计。当前,中国科幻的海外推广表现出“产业形态以图书出版为主,输出国家以英语市场为主,译出作品以《三体》等头部作品为主”的特点。产业形态较少涉及出版之外的影视、游戏、衍生品等产业,翻译语种还没有覆盖到英语以外的意大利语、俄语等。

破解上述科幻“出海”瓶颈,急需相关方做好顶层设计,从对接机制、出海品类、人才队伍、覆盖国家等全方位进行构建。

第一,完善海内外科幻产业对接机制是顺利“出海”的基础。

比如,研究发达国家科幻市场的运行规律,把握目标国家的受众需求,为科幻出海提供战略研判和工作支撑;统筹内容、渠道、平台建设,发挥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机构,以及中国科幻大会等平台作用,推动建设与国外科幻出版业、影视业对接的专业权威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企业建立全球开放平台,使海内外版权方、作者、翻译者等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更为紧密,等等。

第二,推动优势企业和优秀作品率先“出海”是有效方法。

中国优秀科幻作品译介输出可以学习刘慈欣相关科幻作品运作经验,让其他优质科幻IP及时有效传播,实现全方位、多层次、高密度推进和多产业、多人群、多语种覆盖。

推动传统出版产业开展国际化探索,可以从夯实版权输出、实物出口、合作出版、全球组稿四个方面着手,加强海外科幻编辑部建设,与海外科幻出版机构共同策划,创作满足目标国家读者阅读需求、阅读习惯的科幻作品。

另外,助力影视产业加快崛起迈向国际化,贯彻落实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的《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科幻影视人才培养、剧本创作、电影特效技术的交流和支持,多层次开展技术、标准、检测认证等方面的国际合作,积极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和成熟的科幻影视作品“走出去”。

第三,加强国际化科幻人才队伍建设是顺利“出海”的保障。

应当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构建各具特色的国际化科幻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科幻国际化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加大对国际化人才业务能力、外语水平和跨文化沟通技巧的培训力度。强化市场导向,依托现有平台、渠道,深度参与全球科幻产业竞争与合作,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最后,扩大国际科幻业务合作的“朋友圈”是“出海”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科幻“出海”发展的核心是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全球产业各方开放合作、对优质科幻创意作品进行全球赋能是未来科幻海外推广的发展趋势。

因此,笔者建议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完善科幻全产业链国际化合作,优先从出版、影视、游戏三大主要产业板块推进与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国家、欧美国家的合作,同时突出重点地区、国别和语种,差异化布局传播力量;另一方面,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牵头,建立对外成果发布平台与机制,强化中国科幻大会品牌建设,扩大科幻对外交流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