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乡村教师有劲使不出

刘传斌(教师)

近日,2022年《人民教育》第8期《为什么一些乡村教师进城后会教得更好》一文指出:“我们都说乡村学校教学质量差,关键缺优秀教师,留不住人,实际上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对此,我深有同感,并引发一些思考。

长期以来,乡村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乡村教育质量相对低下,更是受到大家的质疑。很多人把乡村教育质量差主要归咎于师资缺乏。我认为,师资问题的确不容小觑,但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更值得探究。

当下,很多乡村学校因师生人数少,没有如城市学校那样形成浓厚的教学氛围。很多乡村学校的一学期没开展一次教研活动,组织教研活动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实效,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专业成长。相比城市学校,有的乡村学校管理过于宽松,缺乏刚性的制度规范和评价机制。老师们在一个缺乏压力的环境下,很难激发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再则,基层学校管理效能低下。没有好的领头羊,又怎能引领教师上进、学校发展呢?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其目的就是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因此,我们亟需在激发乡村教师活力上多下功夫。

首先,在生活补贴、住房交通、子女教育、职称评定、专业成长等方面继续加大倾斜力度。“只要乡村学校的吸引力不足,就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收入水平,直到城乡学校对人才吸引力的天平趋于平衡为止。”这样,才能确保乡村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

其次,要多组织专家讲座、教学研讨、教学竞赛、交流联谊等有益身心健康、专业成长的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更重要的是,要让中心小学、完小和教学点之间的教学交流常态化,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同时,要加强评价和督导,给予教师相应的工作压力,使教师主动向更好的方向努力。

另外,当地教研部门还需加大对乡村学校的引领与指导,不断提升乡村学校教育管理水平。上级部门更要加大督查力度,摒弃形式主义,不要让编制紧张的乡村学校承担过多非教学任务。

乡村学校振兴,不光要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更要有让教师乐于奉献、不断进取的激励管理机制和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积极为乡村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让乡村教师拥有职业的成就感和认同感。否则,再优秀的教师也是有劲使不出或有劲不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