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鹰
日结工在我国劳务市场早已存在。有劳动者为了“来去自由”选择日结工,有劳动者则把日结工当成失业中的“过渡期”。不过,在这一劳务市场中,往往存在劳务中介层层转包、扣押工资等现象。而“无约束”“无协议”的“自由”背后,也给劳动者权益保障埋下隐患。(9月22日《工人日报》)
日结工是“打零工”的一种,是指通过干零活获取劳动报酬,工资每天结算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在我国每个城市都有零工劳务市场,劳动者每天聚集在此等活干。虽说日结工的工作不稳定、收入不稳定,但由于具有自由度高、能挣快钱等优点,还是受到不少劳动者青睐。
不少日结工的工作比较辛苦,主要靠体力和汗水去换取报酬,薪酬标准并不高,时薪只有十几元或二十几元。如果碰到好的情况,可能日薪可以达到三四百元,但这种机会并不多。而且因为日结工主要从事低端服务工作,劳动权益缺乏必要保障。
这个群体权益缺乏保障主要表现在,与用工方一般没有签订协议,双方关系缺乏合同约束;劳务中介层层转包,既抽取中介费挤压了劳动者收入,而且发生纠纷后难以找到用工主体;某些劳务中介或用工方会收取押金、报名费、体检费、服装费等费用,增加了劳动者负担,也为纠纷埋下隐患。
为了不让日结工流汗又流泪,他们的劳动权益应该得到保障。由于零工市场情况比较特殊,比如某些劳务市场在高架桥下或者城乡结合部等无人管地带自发形成,加之日结工工作内容不确定,与工友、用工方是松散式关系,劳动者权益没有得到应有保障。
报道显示,日结工群体出现“抱团取暖”现象,往往会相互提醒招工用工风险。这是一种自觉探索的自保、互助的避险方式,值得肯定;这也反映出当前行政、司法等方面对日结工的权益保障仍不到位。在日结工“抱团取暖”之外,有关方面也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呵护日结工合法权益。
今年6月,人社部、民政部、财政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 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提出10个方面意见,包括强化零工市场信息服务、强化零工快速对接服务、完善零工市场秩序维护、开展零工市场动态监测、加大组织实施力度等。该文件对保护日结工权益也有指导意义。比如加强零工岗位信息收集、拓宽零工信息发布渠道,有望让日结工及时获得更多用工信息,既提升找活干效率,也有更多选择空间。再如,公开零工市场服务制度、服务热线和投诉举报方式,有利于打击劳务中介侵权行为。
也要看到,日结工与其他打零工的劳动者在计薪、结薪时间上有区别。所以,在落实上述文件基础上,还应该根据日结工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制定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理措施。譬如,针对“无协议”现象,既根据日结工特点制定劳动合同范本,也向这个群体精准普法;针对劳务中介层层转包,应提供官方用工信息取代中介;针对扣押工资、乱收费,应坚决予以打击。保护日结工权益,既要以劳动法律为“武器”打击侵权行为,也要完善保险机制,推广针对日结工职业伤害的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