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营销短信成为生意?商家守规矩才是关键

“双十一”“双十二”,各路商家都会忙不迭地展开“短信攻势”,向广大手机用户发送堪称海量的广告信息。然而,媒体近日暗访发现,最近在抖音、快手、闲鱼等平台,部分职业举报人发布模板化举报教程、宣扬举报获利,教学收费从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举报营销短信,竟然成了一门生意?从报道来看,其挣钱模式倒也不复杂,针对商家的营销短信,向主管部门展开批量化、模板化的投诉,商家或者短信运营商迫于监管压力,只好花钱协商撤诉,息事宁人。

首先要指出的是,举报营销短信和职业打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建立在商家存在一定过错的前提下。比如关于营销短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文规定,“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现实中,很多用户不胜其扰,只不过碍于投诉维权流程太复杂,所以没有深究。职业举报能以此牟利,是因为不管是商家还是承接短信推送业务的服务商,在未经用户同意的前提下群发营销短信本就不合规。

那么,商家有错在先,是不是意味着模板化、批量化举报就合情合理?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这里面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一条短信批量化投诉,并且绕开官方投诉渠道,向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投诉。也就是说,这里面不仅存在着重复投诉、无效投诉的情况,多部门同时投诉还会挤占行政资源,导致一些正当的私人维权投诉无法得到及时处理。

其二,举报人的动机很明确,就是通过投诉来让商家和短信运营商就范,以此来谋取不正当利益。而且有的举报者是代他人维权,几千甚至上万元的赔偿请求,明显也超出了短信骚扰索赔的合理范畴。有些性质严重的,甚至涉嫌敲诈勒索犯罪。因此,要鼓励用户依法维权,但对于一些批量化、模板化的投诉举报,也应该依法依规严厉打击。

像前不久发布的《关于查处短信息和语音呼叫服务相关举报的行政执法指引》就提到,对于模板式举报、无效举报和恶意举报,要提高受理的门槛,比如举报人非实名、非举报号码使用者,可以告知举报人非利害相关人,避免浪费行政资源。

另一方面,从报道来看,不仅举报成了一门职业,教授模板化举报获利的流程、方法,也成了一门教学生意。有的职业举报人以赚钱为诱饵收费教学,在平台上招收学徒,对此,各个网络平台也应该清理违规教学或收徒的内容、账号,避免给恶意举报可乘之机。

当然,举报营销短信的地下产业能够发展壮大,说到底还是因为有太多的商家不守规矩,未经同意就擅自短信骚扰。这些恶意举报现象的存在,其实也是提醒:其一,正规的投诉维权通道,要更加畅通,给用户维权提供便捷,倒逼商家采用正当合理的营销方式;其二,商家要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同意权,如果自身没有过错和瑕疵,举报者想通过投诉来非法获利,自然很难得逞。

来源:光明网 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