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放春假”,一种浪漫的别样教育

3月21日,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在多平台发布通知,将于4月1日到7日(含清明放假时间)安排全校师生放七天春假,引发网友对该校师生投来羡慕的目光。(3月23日《齐鲁晚报》)

事实上,高校“放春假”并不是意味着“摆烂不作为”,而是一种理解学生需求的选择,更是一种浪漫的别样教育。

这样时期的一个小长假,避开了旅游的高峰期,让学生多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同时能让他们有更好外出体验,是一种理解学生,尊重需求的选择。疫情几年,因为防控需求,不少学校都是处于封闭的管理状态,学生被限制在那“方寸之地”,只能隔着大门望着远方。随着防控的开放,学校解封,学生的外出意愿增强。在网络上,不少大学生都晒出旅游vlog,趁着周末或是空闲时间,走出学校,不停歇地奔向各地景点进行打卡,人称“特种兵”。但实际上,人们不间断地从这个地方赶往另一个地方,虽说留下了痕迹,却也是匆匆而去,没能细细“品味”,而这,也失去了外出的真正意义。

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小长假,能让学生慢下来,有更充裕的时间,更好地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以及寻找生活的意义,从中思考找到一个人生的方向,而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般匆匆打卡。

该院校的春假主题是:去赏花,去恋爱。这是一个很人性化且浪漫的主题。江苏大学文学院的周衡教授曾说过说:“我给你们两次逃课的机会,一定要有什么事情比上课更重要,比如楼外的蒹葭,或者今晚的月亮。”这次春假就好比那“逃课”的机会,趁着春天万物复苏,百花齐放,去欣赏这五彩的世界,去感受浪漫的自然,去感悟每一朵花盛开的意义,这些真切的理解与感受比课堂上的教学板书更为重要。

同时,在教学期间,能空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切身感受,体验生活的种种,也算是一种别样的教育。大学学习教育,或者说,任何层次的学习教育都不应该只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们与社会、自然息息相关,不能只被困在学校教室的“三寸之地”和那几寸大的黑板之中。走出校园,走向自然,去切身感受自然的生机勃勃,去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去寻找真挚的感情,唯有自己亲身经历,才会真正懂得存在的意义。这种切身的体验,或许能弥补课堂知识教育的不足,让学生能更好地全面发展。

教育,并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知识的讲授,也不应该只拘束于校园之中,希望有更多的高校能更加重视校园教育之外的“春天”。

来源:红网

作者:岑春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