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探索,促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系统数据的转化和应用,更好服务乡村教师发展。”同时,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稳步推进,数字理念与技术逐渐融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成为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然而,由于乡村教育环境相对封闭,数字资源供需不均衡、不适配,数字化治理水平相对滞后等问题导致乡村教师教学活动开展形式相对固化,自身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进而造成乡村教师数字化“教”与“学”双向困顿局面。长此以往,受限于外部环境与发展驱动力等因素,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仍陷于传统模式框架,没能驶入数字化转型“快车道”。因此,有必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融合,推动乡土特色资源开发、整合与共享,打造名师联盟专业发展场景,完善乡村教育数字化工具以及数字治理建设,真正实现教育数字化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夯实数字化乡土资源建设
提升教师发展意识
当前数字化资源与乡村教育的适配性不足是导致乡村教师教学活动固化、自我提升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教育资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知识载体与工具,因此需要激发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中,进行知识建构、行动反思和主体性成长。
首先,以数字化驱动开发乡土化课程、教材资源。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采集、汇聚和生成课程数据,在不脱离现有课程主线的前提下实现乡土资源的知识创生,挖掘现有课程、教材内容的乡土文化切入点,提升数字化资源与乡村教育适配程度,保障乡村教师能够将所学、所想融入到自身所处的实际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乡村教师灵活性与创造性,激励乡村教师开展教学变革。
其次,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顺应乡村地区特点,提供教学场景创设数字化辅助资源。以教育数字化服务教学情景互动、实践感知体验,通过数字技术构建平等、开放、共享、协同的教学场景,在数字化协同工具支撑下实施教学方法、形成知识建构,实现具有乡村文化特性的专业经验积累和教师身份认同。
最后,以数字化手段支撑乡村教师参与乡土资源开发。完善乡村教师与专业理论、技术团队交流反馈渠道,开发前期充分听取乡村教师实际需求,鼓励乡村教师在资源使用过程中发现、总结、提出问题,依托数字化手段,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乡土资源建设,推动一线乡村教师向教学研究者、资源开发者等多样化身份转变。
推动“互联网+”教研场景建设
引领教师共同发展
在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互联网+”名师工作室成为弥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不均衡、促进乡村教师共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是搭建规模化、专业化名师联盟平台。依据研修主题、发展特色等实现工作室之间精准匹配,推动工作室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研修内容、资源、活动等的创新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一定规模的“互联网+”名师联盟。二是依托“互联网+”名师联盟,构建全方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场景。帮助职前教师与在职乡村教师实现精准对接,职前教师通过线上方式实时参与乡村教学课堂,提前明确发展思路与方向。通过双师课堂、同步课堂等在线教学方式,让乡村教师亲身参与名师课堂,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形成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有意义建构。三是完善名师联盟优质配套资源体系。针对部分乡村教师理论知识薄弱,数字素养偏低等情况,提供相应的教师在线课程与实时沟通渠道等。针对部分乡村学校美育、体育、科学课程无法顺利开展的情况,提供相应的数字化备课工具与名师指导课程等。
加强数字化治理建设
助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数据是教育数字化的核心要素,因此加强区域级教育数字化工具及专门组织建设,以数字技术作为改革乡村教育的有效协调工具,夯实乡村教育数字化治理,完善乡村教育大数据采集,从教育大数据预测、循证、分析每一位教师能力与知识的不足,是实现乡村教师全面均衡发展的关键。
第一,建立区域级乡村教育数据中台,完善乡村学校数据采集设施,实现乡村教师多维度数据采集,并通过平台有序管理,动态更新,保障数据的全面性、安全性、可用性。运用教育大数据生成乡村教师数字画像,从教学特点、风格、特长等综合考虑,基于数据循证、决策,调整乡村教师专业结构和分布,实现乡村教师均衡发展。
第二,开展乡村教育数字治理能力培训。一方面,政府应推动技术机构对乡村学校的支持力度,做好技术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治理服务;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教师基本数据分析能力培训,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意识和教育数字化治理能力。
第三,构建强有力的乡村教育数字化治理体系,实现对乡村教育的有效管理和乡村师资的协同调配,以教育数字化营造具有乡土文化、乡土意识和乡土情怀的乡村教育氛围,引领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文化创生,不断提升乡村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自豪感、发展信念和专业愿景,实现乡村教师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