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流传一段视频,女子称城管处理占道经营时,把一家新开店铺门口的气球逐个扎破,质疑城管执法不近人情,引发了热议。9月11日,浙江嘉兴嘉善县综合行政执法局辟谣称,实际情况是涉事店铺因担心拆卸时气球爆炸,委托执法人员协助拆除逾期占道摆放的店庆用品。
把协助店家拆除店庆用品,歪曲成强行扎破店家的店庆气球,可谓是颠倒了事实,也抹黑了城管。视频传播过程中,不少网友义愤填膺地指责城管,认为城管管得也太宽了。更引人深思的是,在官方给出辟谣声明后,仍有网友评论到:“店主肯定是被胁迫这样说的”,依旧打算将质疑进行到底。
质疑当然没有问题,但抛开事实不谈的伪质疑却值得警惕。如何区分质疑和伪质疑?最为关键一点的是,质疑可以用事实来消除,而伪质疑可能永远无法消除,因为它会接着质疑你用来消除质疑的事实。此次事件中,官方不仅给出了详细的辟谣声明,同时拿出了店内的监控视频,视频中明明白白地显示着,店主对着城管说道:“弄这个我怕,你帮我弄把剪刀戳掉就好。”这般直击此前质疑的事实,却依旧遭受部分网友的质疑。将这种不基于事实分析,而出于个人主观看法的质疑,归为伪质疑并不过分。
通过观察舆论场的表现可以发现,伪质疑其实一直颇具话语市场。它诞生于某种特定信任的消解,同时又在不断消解对应的信任,如此不断恶性循环。具体而言,有的人或许是现实中遇到过不称职的城管,有的人则是在新闻上看到过不称职的城管,因此对城管群体的信任出现了割裂,进而产生了一定的偏见。当再次遇到与城管相关的事件时,既有的偏见又会在无形中发挥作用,加上颇具煽动性的伪质疑论鼓动,进一步加深对城管群体的偏见。正如此次扎气球事件中,既有的群体偏见,竟让“热心帮助”变成了“野蛮执法”。
当然也要明确指出的是,扎破群体偏见不是一定要把某个群体看成好的,而是应该将群体的刻板印象与其中的个体分离,能够就事论事地进行对待和评价。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各行各业中都会有好人和坏人,当然需要进行区分对待。而群体偏见总是要一棍子打死所有人,容易误伤了群体中好的那一部分。并且也有研究指出,人们更倾向于关注有关他人和社会的负面信息,媒体同样存在这样的报道偏好,这种“有偏见的暴露效应”,让与基层繁杂事务关系密切的城管群体,往往最容易不慎“中招”,出现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情况。
人们批判舆论热点事件中的城管时,究竟是在批判什么,真的是当事人本身吗?或许更多的是在批判一个汇聚了诸多负面要素的“假想敌”,是一个偏离正常评价范围的群体。最终把对群体偏见的鞭,打在了具体无辜的个体身上。此外笔者还发现,现如今很多平台在评论时会显示ip地址,于是在评论区经常会出现这样现象,一些网友在回击别人的时候会说:“xx地的男的是这样,或者xx地的女的是这样。”这种相似的批判逻辑,把对个体的不满,上升为对群体的偏见,再由群体的偏见回到对个体的不满。凡此种种,往往徒增戾气,都是需要警惕和改变的。
很多时候,只对事件本身进行判断并不困难。但现实却是,人们往往很难做到只盯着事件本身,而在这过程中不产生任何发散,因为人们往往存在连自己都不易察觉的群体偏见。因此有意识地规避自己的既有错误倾向,明晰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区别,才能更好地防止判断走偏,减少对他人的误伤。
来源:红网 作者: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