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力军,一场满足情绪价值的消费热潮悄然兴起。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显示,除了追求性价比,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情绪消费有望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热点。(10月8日《经济日报》)
就现实来看,一些年轻人的消费需求的确呈现出从功能性向情绪性转变,并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在网购平台上,一款标价5元的胡萝卜兔解压玩具的销量达到10万件以上,不少带有情绪抚慰价值的文字型手机壳、T恤衫也成为热门选择。与此同时,一些虚拟情绪商品应运而生。去年,淘宝公布的年度十大商品中,“爱因斯坦的脑子”独树一帜,成为历年来首个入选年度商品的虚拟商品。
情绪消费主要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消费形式,具有消费虚拟化、行为符号化、心理补偿性等特征。无论是娱乐型的“虚拟蚊子”“孤寡青蛙”,还是疗愈型的“情感树洞”“失恋安慰”,以及陪伴型的“叫醒哄睡”等,均不乏拥趸。年轻人热衷为情绪价值买单,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并催生了以疗愈、冥想、手工DIY为代表的线下新业态。美团平台数据显示,当前平均每月上线1000多个服务新供给,“疗愈+SPA”占七成以上。
年轻人越来越关注自我情绪,特别是当一些负面情绪增加的时候,希望通过种种方式加以排遣,也渴望为积极情绪开个“入口”。从“买一个让自己开心的商品”,到“买一个商品让自己开心”,年轻人追求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一场“心灵按摩”,或一剂“情绪解药”。而对积极情绪的追求,不仅影响着消费选择和消费行为,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消费模式,并不断诱发商家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情绪消费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面临“情绪消费品”市场监管的缺失。应当看到,情绪消费是一种新兴的消费现象,有关销售规则和监管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可能出现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情况。特别是,法律层面对一些虚拟情绪商品的销售缺少严格的约束,包括对服务提供者的专业能力和伦理规范,也缺乏明确、完备的规定要求,从而可能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泄露消费者隐私、提供不正当服务、不合理收费等。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市场上与“情绪”相关的专利超过3700项,表明企业越发重视对情绪价值的挖掘。满足情绪价值的消费热潮悄然兴起,并有望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更应当努力维护这一市场有序健康发展的势头。因此,对于情绪商品和情绪服务,有关部门应明确相应规则,制定行业标准,厘清合法合规边界,避免可能产生市场风险。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建立有效的投诉和预警机制,防范各种纠纷发生,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消费者也应当增加辨别能力,理性消费情绪商品和情绪服务,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归根到底,努力学习和工作是最好的减压器,年轻人应笃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注重在现实生活中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能力,努力提升自己的情绪价值。
来源:北京青年报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