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只能打电话、发信息,后摄仅200万像素的“功能机”,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开卖两天就卖断货,原因是它能让人戒断“电子屏幕依赖”。社交平台上,“反技术依赖小组”“远离屏幕计划小组”等社交群组,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年轻人的加入。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教你怎么戒手机”的视频动辄破百万,甚至有的有千万播放量……近来,“数字极简主义”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很多年轻人尝试通过“电子戒断”“社交脱敏”“网络断联”等方式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主动与媒介保持距离。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内容生产方式,重塑了传统传播格局,将人类社会从信息匮乏时代带入了信息爆炸时代。手机等移动信息接收终端的发展,让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实现了在线化,更加高效,也更加便捷。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信息爆炸带来了知识普惠,也造成了信息过载。面对海量的、真假难辨、泥沙俱下的信息,很多人缺乏鉴别、筛选的能力,陷入焦虑和迷茫当中,甚至在信息洪流中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借助一块方寸大小的电子屏幕,从获取新知到消费购物、游戏娱乐,电子产品的功能越来越丰富,但沉浸其中,不仅可能带来眼睛干涩、久坐伤身等身体上的损害,还可能带来专注能力的减弱,甚至是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有人说,这种状态下人仿佛一个个或坐或立或行走的“手机支架”,虽然有些夸张,但生动的比喻仍然是深刻的警醒。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改变,选择戒断“电子屏幕依赖”,过一种数字极简生活,是一种可喜的变化。它意味着年轻人意识到了技术的发展对生活的负面影响。技术的发展既可以给生活带来更大的自由,为人类赋能,也可以给生活带来枷锁和束缚。比如,基于用户兴趣的“算法推荐”就在加剧信息茧房现象,把人们困在自己以及算法机制所共同建构的“茧房”中。接触大量的同质化信息,将使人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和全面、多元认识世界的可能。当我们几乎把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在了刷短视频、玩网络游戏等上,离开手机几分钟就焦虑不安的时候,到底是我们在控制手机还是手机在控制我们,或许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种种尝试,反映出了部分年轻人一定程度的数字意识觉醒,他们希望在网络使用中掌握更大的自主权,希望廓清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将自己从网络世界的信息过载中抽离出来,最大程度降低数字生活的负面影响。意识的觉醒显然是改变的开始。不管是对数字软件进行“断舍离”,只在手机上保留自己常用的软件,还是提高手机管理能力,养成“及时放下手机”的习惯,控制媒介使用时间与频次,抑或是了解媒介传播变化趋势、算法推荐原理,关闭信息弹窗或内容推荐,提高信息筛选、辨别的能力,都以意识的觉醒为前提。
随着技术的发展,生活变得越来越数字化将是一个难以抵挡的趋势,数字化浪潮正在也将继续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社会结构。如何在数字化生活中保持本真与自我,保持与现实生活的丰富连接,以更主动的方式参与数字生活,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所有人必须持续面对的课题。从意识觉醒、认知提升开始,探索适合每个人的数字“断舍离”方式,是个体层面应该做的事情。从社会层面来讲,则需要学校等机构加大数字素养的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学会做数字生活的主人。而各类网络平台和互联网企业,也应该坚持技术向善的科技伦理,共同改善数字环境生态,让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人们对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期许。
来源:中国教育报 杨三喜(作者系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