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高校一名拿到资助金的学生在朋友圈晒出到国内外多地旅游的照片,引发广泛关注。日前,该校发布“情况通报”称,该校学生方某存在不合理消费行为,已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取消其受资助资格。
根据通报,今年以来,该生有多次出行各地的情况,其中旅游三次。而在此前的两个学年,以及2024—2025学年秋冬学期,其都被认定为资助对象。通报表示,其资助的认定流程和申请材料符合该校资助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其本人回应表示,出游是“使用自己的存款前往”。不难看出,此事与之前曝光的一些拿着助学金却进行高消费的行为,还是有些许区别的,但它依然不无反思之处。学校停止该生受资助资格,应该说是有必要的,并且此事也提醒,在助学金资格的评定上还需要相应的制度进行完善。
首先应该指出的一点是,拿到了助学金,并不意味着一个学生只能过着“最低限度的生活”,更不是剥夺其向往更好生活的权利。但是,助学金的目的是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和生活开支。若一边拿着助学金,一边却四处出游,这样的做法,的确与助学金的功能存在一定的冲突。尽管,我们提倡学生在享受助学金期间,也可以像此事中的学生这样通过家教等方式去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但一旦经济条件“达标”后,就应该要有动态的退出机制,让助学金去帮助更需要的人。像该生连年获得助学金,且有了自己可以出游的存款,其继续受助的资格当然就存在疑问,需要相关部门严格审核。
的确,在今天的消费社会,我们不宜拿过去的标准来衡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即便像出游,也并不一定就代表着高消费。但结合家庭收入情况、个人日常消费数据和生活方式以及学生评议,是不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该不该获得资助,还是能够有一个准确的判断的。要知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有限的资助金就应该发放到最需要受资助的学生手上。对此,一方面,助学金的审核、认定,应该纳入更多动态的信息参照,及时将最需要帮助的学生纳入资助对象,也让那些经济条件已有改善的学生能够及时退出;另一方面,对于连续受资助对象,也应该有更严格的考核和评定,包括个人“收入”状况、消费情况等,是否仍一直处于亟需帮助的状态。
说到底,助学金是为了帮助困难学生能够渡过难关,以“雪中送炭”的方式避免让他们仅仅因为经济问题而影响学业。当一个学生通过助学金的帮助,在方方面面都变得更好,这也就意味着助学金实际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么,就应该让它去帮助其他更需要帮助的对象,而不是继续充当“锦上添花”的功能。这需要进一步提升助学金审核、评定的动态考察和把关,也应该强化相关政策的宣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更好理解助学金的真正功能,树立理性的认知和预期。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