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通行遇障碍,疏通盲道仍需社会聚力

近日,陕西西安。盲人小伙走盲道,盲杖被电动车压断。骑手不仅未道歉,反而质疑当事人是不是盲人,还称盲人将盲杖往电动车下塞。骑手称:盲人拿棍子把我绊倒了。小伙委屈大哭:称自己盲杖经常被压坏,抓不到人,这次终于抓住一个。没有盲杖自己没法回家,刚修的又断了,路上的车跑得太快了。(12月26日 深圳新闻网)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个别外卖员对盲人群体的无视,更暴露了当今社会在保障残障人士出行安全方面的严重缺陷。盲道,作为专为盲人设计的通行设施,本应提供他们日常出行的安全保障,然而在现实中,它却往往成为盲人出行的另一道障碍。

在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初衷是为残障人士提供便利,尤其是视障群体。然而,盲道作为其中最基本的设施,往往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大部分城市的盲道设计未考虑到盲人的实际需求,导致了盲道功能的严重缺失。不仅如此,一些地方的盲道铺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盲道被违规占用、设计不合理、材料不合适等,致使盲人常常面临通行困难。

今年7月,西安一段不锈钢盲道因路面湿滑导致多人摔倒,引发了公众对盲道质量的质疑。有网友感叹,“视力正常的人走不好的盲道,盲人如何安全使用?”更有视障脱口秀演员“黑灯”在节目中吐槽某些城市的盲道,指出下雨天不锈钢盲道就像滑冰场,盲人走在上面极易摔倒。这些现象反映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使用未能真正考虑盲人群体的实际需求,盲道不仅没有为他们提供便利,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出行风险。

盲道的设计缺陷只是残障人士出行困境的冰山一角。据统计,截至2023年,我国残疾人总人数8591.4万,占总人口的6.34%,其中有超过1700万名视力障碍人士。保障盲人安全出行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的试金石。令人痛心的是,社会上不少人对残障群体缺乏基本的理解与尊重。在此次事件中,外卖员不仅没有对盲人施以必要的帮助,反而质疑其身份,显示出对盲人群体的极大不尊重。

我国虽然出台了如《残疾人保障法》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但在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无障碍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和监管力度不足,盲道的铺设标准参差不齐,许多地方存在盲道不通畅或被障碍物占用的情况。另一方面,尽管法律已明确提出应保障残障人士的基本出行需求,但在一些城市和区域,盲人群体的出行仍然面临着众多困难。甚至有盲人因携带导盲犬乘车时遭遇地铁、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拒载。

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无疑是保障盲人安全出行的基础,但要实现真正的无障碍社会,法律、政策、社会认知和个体行为都需要共同努力。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力度推进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确保盲道等设施的设计与使用符合盲人群体的实际需求。此外,要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监管和维护,确保其在日常使用中的安全性与便利性。尤其是在城市规划中,应该真正从盲人的角度出发,避免盲道被不合理地占用或设计不当。

政策和法规的完善是保障残障人士出行的基础。社会各界也应当增强无障碍意识,尊重和帮助残障群体。例如,在公共场所不占用盲道、为盲人提供适当的帮助、不因盲人携带导盲犬而拒绝其乘车等行为,都能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每个人的关心与理解,都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盲道的缺失,盲人的困境,折射出我们社会在无障碍建设上的不足。盲人看不见的世界,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走不通的盲道,需要我们共同去修复。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是让每一个群体都能平等、尊严地生活在其中。在保障残障人士出行安全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推动者,只有每个环节的努力汇聚力量,才能真正实现“盲人无障碍”的理想社会。(陈俊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