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是最好的就业通行证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前不久落下帷幕。有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个新现象:考研还是找工作,成了一场性价比之争,很多毕业生愿意作出更多元化的选择。

考研还是就业这道选择题并不只属于某个大学生个体。从以往不少大学生跟风考研,到如今正在出现的“按需考研”,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对文凭态度的悄然变化,也映射着大学生个体对未来的重新考量。与其说这是社会加速转型下的一种教育现象,不如说这是当下社会逐渐从以往看重文凭向更为看重能力过渡的一种象征。当不少考生把考研成功称作“上岸”时,其内心追逐的更多是增加自我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的选择权和竞争力,而一些学生毕业后却意外地发现,一纸硕士文凭并没有真正给自己带来想象中的高收益,这也倒逼他们思维的转换,并把这种新想法传递给其他更为年轻的学弟学妹们。

考研优先还是就业优先,既是个体的自主 选择,也是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的结果。理性行为理论告诉我们,微观个体的行为选择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而行为意向又受行为态度和社会规范的影响。个体很难脱离社会的趋势作出选择,社会的发展态势也必然对个体的选择产生有形无形的影响。众所周知,当下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而工作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需求,找好工作或者找寻更高价值、更具体面的工作也是人之常情。不难发现,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考研的目的还是增加就业竞争力,而研究生学历无疑是求职道路上的重要筹码。

那么,有一个现实就必须更好地认清:学历和技能都很重要。当下的大学生们要端正对文凭的态度,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是从自身出发,明确爱好,打好专业基础,修炼自身特长,用能力而非单一的文凭接受社会的筛选。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社会实践,都启示我们一流的工作能力和技能大多是在工作岗位中长期习得的,绝不是一纸文凭就能全部体现的。这不是在贬低文凭的价值,而是想说明能力远不是一纸文凭所能完整体现的。

(作者系信阳师范大学学生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