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中华文脉 让“冷门绝学”代有传承

■完成“冷门绝学”从小众化学科到大众化传播的转变,应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关注,激励更多有志者参与

■应充分发掘“冷门绝学”的当代重要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近日,经媒体报道,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的发展历程受到公众关注。我国古籍专业人才一度“青黄不接”,随着国家对古籍保护的日益重视,古典文献专业这门“冷门绝学”也逐渐焕发了新生机。甲骨文等学科虽然冷门,但却是关系到中华历史文明传承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如何推动“冷门绝学”的发展,确保有人做、有传承,备受关注。

在当下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背景中,“冷门绝学”的发展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从学术传承和媒介特征来看,以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等为代表的“冷门绝学”集聚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重要节点性要素,成为赓续中华文脉的关键所在。作为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在历经朝代更迭、地缘变迁、外强入侵之后,依然能够绵延不断,中华文明内里的独特气质至关重要,而“冷门绝学”的发展与繁荣对中华文明内涵与外延的开掘、阐释、延展都极为重要。

当下,“冷门绝学”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并且形成了独立的学科门类。大量抢救性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学术研究项目有效保证了文化安全。不过,“冷门绝学”具有较高门槛,一方面,在学科建设及学生就业的双重考量下,设置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有限;另一方面,以甲骨学为代表的“冷门绝学”虽然具备极高的文化吸引力,但其对知识结构、文化基础、触达条件的要求严苛,研究群体与受众群体规模较小,在传承发展与传播范围上依然面临较大掣肘。因此,完成“冷门绝学”从小众化学科到大众化传播的转变,应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关注,激励更多有志者参与。在聚焦“冷门绝学”历史价值、保护中华文化瑰宝的同时,应充分发掘“冷门绝学”的当代重要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学术化传承与大众化传播的良性生态。

“冷门绝学”的学科领域知识产出丰富、文化内涵深刻、媒介形态多样,契合目前的多模态信息传播环境,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从知识生产价值来看,“冷门绝学”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性知识之一。“冷门绝学”是我国所独有或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知识形态,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财富,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以知识的形态在当代中国社会所延续。“冷门绝学”与现代学术生产体系相融合,并且在其知识生产过程中嵌入了数字技术等现代传播技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体现。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在大规模机器生成的知识生产逻辑下,“冷门绝学”一方面可以大量应用人工智能解决其在文物修复、古文字分析等方面的难题,快速提升知识生产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冷门绝学”可以成为人工智能进行机器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其知识供给是“主权人工智能”形成的重要基础。从文化产业价值来看,“冷门绝学”所具有的丰富形态蕴含了文化产业巨大的增量空间。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频频通过文化产业的路径“破圈”,实现了“现象级”的传播,大大拓展了其受众边界。“冷门绝学”具备极为丰富的可资进行产业化转化的内容,衍生出的文化产品既具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又可以打破一般意义上“冷门绝学”的传播掣肘,实现其大众化传播,进而推动“冷门绝学”受众的普及以及周边产业空间的扩大,形成学术化传承与大众化传播相互促进的良好生态。

从国际传播价值来看,“冷门绝学”是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重要议题。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讲清楚何为“中华”、何以“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需寻求具备优势的国际传播议题。一方面,“冷门绝学”的诸多内容是国际汉学界的重要议题,在国际传播场域具备较强的知识共通性,能够有效降低高语境的中华文化的传播障碍;另一方面,“冷门绝学”是阐述中华文明世界意义与全球价值的鲜活例证。“冷门绝学”的研究内容建立在保护全人类文化瑰宝这一全球性共通价值基础上。比如敦煌学,就始终以“世界的敦煌学,人类的敦煌学”为这一学术议题的价值支撑。

“冷门绝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与丰富的当代价值,应努力通过发掘其当代价值,推动“冷门绝学”与当前知识生产、文化产业、国际传播等领域相结合,促进其大众化传播边界的拓展。同时,要将“冷门绝学”融入人工智能等最新的信息科技,形成更为有效的学术化传承路径,让“冷门绝学”代有传承。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