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另类生意经”非另类

近年来,年轻人脑洞大开,开拓了很多“另类生意”。有人当入境导游,带“老外”逛上海月入万元;有人替出差者撸猫遛狗,日常副业能赚钱;有人早起代父母送娃上学,不影响自己上班还能有钱赚;有人做数字灵工,游山玩水,顺便完成订单,不耽误挣钱。上网一查,“另类生意”扑面而来,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网上有订单,即刻有回应。如何看待年轻人的“另类生意经”呢?

所谓“生意经”,就是在合法的情况下,有需求,必然会有供给。如果有需求,而没有供给,表明这个市场运行是有阻滞的,是不完善的,是初级的,是有待培育的。再说,有需求就有供给,表明这个市场运行是顺畅的,是有效率的,是高级的,是相对成熟的。

所谓“另类”,是不符合传统认知的,或者是传统认知想不到或者不接受的。更大的可能是,“另类”视角是从年长者出发的,也许在年轻人看来并非另类,而是你情我愿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生意而已。

可见,“另类生意经”是市场进步的表现,体现了市场拓展的力量,彰显了市场范围的无限:在合法的情况下,一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即市场有效需求),无论多么千奇百怪,无论多么小众个性,无论相隔千山万水,都会得到满足,遇到市场有效供给。

由此看来,年轻人的“另类生意经”并非另类,而是市场自然演进的结果,更是年轻人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收入的实现过程。这是“另类生意经”的经济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年轻人突破了或者更新了抑或提升了传统认知,发现、顺应并践行了市场的力量,迸发出“我为人人(挣钱),人人为我(花钱)”的前行动力。这是“另类生意经”的社会意义。“另类生意经”潜意识的口号是:你可以怀疑我的学历,但绝不能怀疑我合法挣钱的信念和能力!

那么,年轻人的“另类生意经”是如何形成呢?那首先要感谢互联网,感谢这个万物互联、永远在线的数智化时代。一个个小众个性化的需求,一个个特定才华的服务能力供给,通过互联网,跨越时空,实现了自由联合,即刻相遇。用经济学的话讲,交易成本几乎为零。此外,互联网交易几乎永不磨灭的记忆,助力形成了双方的信誉品牌,降低了违约风险(毕竟,违约会遭到互联网报复的,谁不害怕“差评”呢),促成了交易高质高效完成。

其实,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早就解释了这个事情:当市场渠道足够广,商品生产成本低以至于个人可以生产,并且销售成本很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服务)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当,甚至更大。

“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服务)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就好像一条长长的尾巴,蕴藏着很多的利润。长尾市场也称之为“利基市场”。“利基”(Niche),是拾遗补阙或见缝插针的意思,是一些具有获利基础的更窄的市场群体。见缝插针,意味着此前没有意识到或被忽视的需求,正在得到关注,正在被开拓。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年轻人的“另类生意经”,更多的是提供某个细分领域的服务,既有代人跑腿的体力服务,更有具有情感价值或情绪价值的知识服务。这是人力资本的折现过程,是金子,总会有发光之处。

未来时期,非人工智能的东西将是更稀缺、更贵的,具有情感价值、情绪价值的服务将是更稀缺、更贵的。可以相信,年轻人的“另类生意经”将向这个领域一路前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力资本的社会共享,甚至全球共享,岂不美哉!

当然,“另类生意经”之所以“另类”,是因为在部分领域跳到了监管之外。但法规监管滞后不是制止“另类生意经”的理由,面对“另类”,宜疏不宜堵,此为上策。

“另类生意经”假以时日,将逐步变为“正常生意经”,正如当年的汽车取代马车一样。是也非也?你认为呢?

【作者:刘金山,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