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体验课如何变流量为“留量”

前度郎

9.9元打高尔夫、9.9元学走T台秀、9.9元全过程体验京剧……近来,在商场、俱乐部和工作室,一种9.9元的体验课火了。“9.9元”这个金额,微妙地把控了性价比的边界,精准地拿捏了消费者心理,被评为“羊毛课”。对消费者来说,丰富了业余生活,刷新了人生体验,即使感受不好,薅完就能跑,退场毫无负担;对商家来说,避免了资源空置,也成为探索突破固定消费群体的手段。(1月22日《工人日报》)

这种体验课有些类似于传统餐饮行业的“免费试吃”,其实是商业营销策略的一种形式。商家所推出的产品与服务质量如何,还得“不看广告看疗效”。广告宣传固然重要,但实际效果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和留住脚步。也正是如此,才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不断推出低价体验课,主动展示服务内容、推动品牌宣传,以此获得更多曝光,让更多消费者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无论是低价体验还是免费试吃,商家的目的在于,将自身的服务品质充分展现在消费者面前,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与参与兴趣,让“流量”变成“留量”。

不过,也要警惕一些商家把低价体验课当作骗取消费者信任的诱饵,获取不当利益。商家既然推出了9.9元的体验课,就应该避免出现线上线下预约不同步、体验课程同质化、9.9元背后有隐藏消费等问题。如果大范围采取此模式也会导致机构和从业人员激情不足,缺乏提升课程质量的动力,由此带给消费者的体验舒适度不佳。

要让消费者“花小钱办大事”的体验感拉满,从而获得对商品与服务的真正认可接受,商家就必须做到诚信为本、质量至上,真正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到首位,把消费者的满意度作为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仅是把9.9元课程作为广告营销的手段,对消费者的体验需求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甚至设置消费陷阱损害消费权益,商家此举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既不会起到广告营销的作用,让消费流量成为留量,还会损害此商业营销模式的公共形象,对整个商业生态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9.9元体验课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搭建了一座很好的桥梁,对此,商家要心存敬畏,恪守基本的商业道德与伦理。此外,消费者也要主动作为与反向制约,在避坑的同时发挥“用脚投票”的正面牵制效果。比如消费者在选择此类消费模式时,要注意审核商家的资质,收集相应的证据,对附加消费条款要多留几个心眼儿,在权益受损时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如此才能让商家在课程内容质量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把消费“好评”作为追求目标。

对于9.9元体验课,除了商家不设坑、消费者要避坑外,有关部门和消协组织要通过监督管理,规范从业行为,整治行业乱象,让网络平台等责任主体充分履行好主体责任,促进此类营销手段更加规范有序,确保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得到保障,避免9.9元体验课沦为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