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 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技能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是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迈向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各地各部门要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优化技术工人省、市津贴”“加快职业本科建设”。2025年辽宁省两会期间,职业技能人才成为热议话题,代表们聚智谏言力促职业技能人才福祉升级。近年来,辽宁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蓬勃发展,全省技能人才数量已经从2022年底的524.5万人增长到567.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数量从133.5万人增长到145.6万人。(1月19日 中新网)

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工作,《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相继出台,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不断健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入“快车道”。各类技能人才活跃在生产一线和创新前沿,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人才是促进我国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基础性劳动要素。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踏上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但从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来看,现有技能人才的总量仍然不足。推动高质量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无论是解决生产难题、助推产业升级,还是攻克关键技术、转化创新成果,都需要进一步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坚实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技能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是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迈向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各地各部门要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优化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环境。要强化政策引导,积极实施职业教育提升行动、技能提升行动等,全方位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夯实技能人才培养基础。要鼓励各类企业结合实际把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依托企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网络学习平台等,大力培养技能人才。要积极应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需要,大力培养复合型、知识型和创新型的技能人才。

要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提升技能人才的“职业含金量”。要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因“技”制宜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探索完善“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打破“隐形门槛”,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要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把职务晋升和薪酬分配向紧缺技能人才倾斜,营造“多劳多得”“高技高酬”良好氛围,实现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探索实行年薪制、岗位分红等激励办法,增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认同感。

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提高各类人才素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