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极端大风天气需要更多底线思维

索乙

4月10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大风橙色预警信号:受冷涡加强东移南下影响,4月11日17时至12日20时,本市将出现一次极端大风、强降温天气过程。此次大风极端性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致灾性强,预警期间本市将停止户外有组织的体育或集会活动。北京市委、市政府连续召集会议,安排部署大风天气防范应对,要求强化底线思维和防范意识,压紧压实各方责任链条,确保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平稳有序。(相关报道见05版)

缓解极端天气带来的危害,需要尊重科学,未雨绸缪,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加强自救互救能力,把相关工作做实做细,化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以万全之策确保万无一失。

在这方面,北京从完善应急预案到提前发布预警,从细致排查隐患到抢险恢复准备,都力争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此次大风天气来临前,有关部门反复开会部署,提早发布预警,各方严阵以待,层层传导压力,压实各项责任。

极端天气通常带来巨大的破坏力、防范的高难度,尤其近年来气象灾害愈发“不按常理出牌”,给我们应对此番大风天气带来更多挑战。因此,必须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充分认识本次极端大风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的复杂性,以底线思维做足准备,往最坏处着想、往最好处努力,把极端天气的影响考虑得更细致一些、更周全一些。

极端天气之“极端”往往意味着达到极限值,甚至超过已有的极限标准。这就提醒我们必须树牢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前瞻意识、忧患意识。根据我国的风力等级划分标准,9级的大风被称为“烈风”,可以对房屋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10级叫“狂风”,风力可以拔起树木、吹倒房屋。11级以上的风在陆地很少见。从历史统计看,北京南郊观象台4月份最大阵风纪录是10级。此次北京大风能否创下新的纪录虽未可知,但根据预报,平原阵风可达11级、山区阵风可达13级的可能性大概率存在。用底线思维应对大风中的“万一可能”十分必要。

极端天气考验着一个地区的防灾救灾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也在检验着系统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所在。对北京这样的城市而言,强化大风应对中的底线思维,就是对北京气象形势研判和预报预警水平的一次检验,就是对森林防火、城市运行、房屋安全、交通出行、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有效防范风险能力的一次检验,就是对应对各类突发情况的抢险恢复准备的一次检验,就是对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成果的一次检验,就是对市民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一次检验。说到底,就是对城市韧性的一次检验。

在应对极端大风天气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科学,敬畏自然,摒弃想当然的既往经验,不放过任何一条预警、不疏忽任何一个险情、不懈怠任何一次处置。要把能做的做到极致,把能够考虑的尽可能考虑充分,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以底线思维牢牢把握极端天气应对主动权,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