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辽宁沈阳工业展览馆内,一辆参展的问界M7越野车在展区低速行驶时突发碰撞事故,导致多辆展车受损。次日,问界官方发布声明称,事故发生时车辆“未满足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触发条件”。(4月14日 澎湃新闻)
问界强调事故车速低、障碍物静止,AEB未激活,虽符合国标条款,但公众质疑声不断。车企宣传智能驾驶时夸大技术兜底能力,AEB被包装成“全场景守护神”,与实际作用差距大。此前蔚来ES8地下车库追尾事件,官方也以类似理由解释AEB失效,这些都让公众对智能驾驶的信任大打折扣。
当前AEB技术标准局限明显,国际测试规程模拟场景单一,真实场景中静止障碍物识别失败率高。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迅速,法规更新却跟不上,监管滞后,使消费者面临未知风险。
更深层矛盾在于,智能驾驶技术迭代速度已远超法规更新周期。2025年3月,特斯拉因FSD系统“无视道路隔离墩”在美国遭调查,暴露出全球监管体系对新型风险的响应迟滞。当技术狂奔时,标准与监管的跛足而行,正将消费者置于不可预知的风险中。
在智能汽车时代,安全责任体系急需重构。车企应提高技术透明度,明确标注系统场景限制;推动测试标准场景化,将特殊场景纳入强制检测;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通过事故溯源促进技术改进。
车企不能只看重参数和营销,更要敬畏生命、保障安全。这场事故所引发的讨论,丈量着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距离——真正的智能,从不是冰冷的代码逻辑,而是对人性脆弱面的永恒守护。只有在技术创新与安全责任间寻得平衡,才能避免类似事故重演。智能驾驶的发展,应以守护生命为导向,让技术真正造福人类。
来源:红网 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