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青
随着“体重管理年”行动开启,减肥再度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线上线下多家减肥机构发现,五花八门的“瘦身神器”层出不穷,从口服的减肥产品到外用的减肥仪器,一些机构通过制造身材焦虑、夸大宣传、伪造科技概念等手段,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减肥陷阱。
官方宣传的“体重管理”和市场宣传的“减肥瘦身”有相似性,但又有不小的区别。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超重率与肥胖率分别达34.3%和16.4%。一般来说,公众可以使用BMI指数来判断自己的体重是否超标,BMI=体重(千克)/身高(米)²,18.5-24为正常范围,24-28为超重,大于28为肥胖——当然,如果是一个常年做力量训练的人,这个指数未必适用,需要对体脂率有更准确的测量。关注体重,并不是因为肥胖不好看,而是因为肥胖容易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等健康问题,对公共医疗费用也形成了压力。因此,“体重管理”是个健康概念,目标是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然而,这个概念正在被一些人利用,当成是制造焦虑的砝码。比如,“穿什么衣服不是由天气决定,而是由体重决定”这类广告语,把审美和体重粗暴地划上了等号;还有的商家更懂得包装,不说“减重”改用“塑形”。这些话术的目标与健康无关,单纯是通过加重消费者的体重焦虑、身材焦虑而达到卖货目的。这种心理压迫是潜移默化的,很容易让人忽略掉减肥是手段,健康才是目标,反而追求“速瘦”“躺瘦”,而不在意这个过程对身体有没有伤害。
减肥的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就是管住嘴、迈开腿,维持能量摄入与消耗之间的平衡。但实际做起来又不简单,管住嘴不是盲目节食,而是科学营养膳食;迈开腿不是随便动动,是科学合理锻炼;平衡不是简单地计算卡路里,而是指健康生活理念,这些都是需要学习和长期坚持的。而当现实中的惰性与对体型的不满交织,人们就很容易被“七天瘦十斤”“不节食也能瘦”的神话吸引。
许多商家不过是换个包装的老套路——热敷出汗、低频震动、肠道刺激,甚至使用保健食品打擦边球进行营销。所谓“抑制食欲的牙膏”“瘦身神油”“电磁仪”之类,本质上是心理暗示的产物。他们赌的是消费者的主动配合:在使用产品后,下意识地少吃一点、多动一点,或者就是单纯脱水,以实现快速见效。短期效果是迷惑剂,既让消费者失去了警惕心,又能把最终效果不佳的责任甩锅到消费者“没坚持”上,构建了一个“制造焦虑—推销产品—初见成效—反弹失败—继续消费”的陷阱闭环。
这一切之所以能屡屡得逞,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监管的不匹配。在“减肥”这门暴利生意中,门槛极低、边界模糊,大量从业机构游走于保健与医疗的灰色地带,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卫生资质、执业资格都没有。法律对这类跨界行为缺乏有效约束机制,而“个体差异”“辅助作用”又为商家留下了足够的免责空间,使消费者维权艰难。一些原本应承担监管职责的机构或平台,也存在审核不严、默许甚至利益关联的问题。
因此,有关部门必须深刻意识到,健康的市场是体重管理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应由相关部门出台更具体的市场准入标准,厘清医疗、保健、美容之间的界限,对减肥产品和服务进行分级分类,并加强对线上线下减肥广告的审核与追责;另一方面,建立负面清单,对虚假减肥宣传、诱导消费行为在明确标准的前提下实施行业禁入,并对相关平台展开联合惩戒措施,以改变减肥市场的野蛮生长乱象。同时,为公众提供权威、可信的体重管理知识和信息参考,通过算法推荐机制,用科学覆盖伪科学。
监管之手动起来,行业之乱才有望收敛,而消费者也该从“奇效”的幻觉中清醒,把注意力移向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才是体重管理正确的打开方式。(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