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高校宠学生 “卷”出新高度

胡欣红

“留下您想吃的菜,我们会选择表态最高的菜品,不定时上新。”近日,南京大学食堂“你来点菜我来做”留言板在社交平台走红。留言板上,分别设有点菜区和回复区,学生可以在点菜区写上自己想吃的菜,食堂会在上面作出回应。

高校食堂众口难调,向来是一道复杂的民生考题。当五湖四海的学子汇聚一堂,南甜北咸的口味碰撞、减脂养生的健康需求、地域文化的饮食记忆,都在餐盘里交织成多元诉求。南京大学食堂点菜留言板的走红,恰似一把破题的钥匙——在“香芋排骨中晚餐供应”的直白回应里,在“安排厨师外出学习特色菜”的郑重承诺中,人们看到了高校后勤想学生所想的服务自觉,更乐见一场关于如何宠学生的校园服务升级“卷”出新高度。

传统高校食堂的“老几样”之所以遭诟病,本质是供需对接的错位。而南京大学的留言板,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上午留言下午回复的高效响应机制,将学生的舌尖愿望转化为食堂的每日功课;“辣椒炒肉中餐1号窗口”的精准指引,让抽象的需求落地为可触摸的服务;即便是暂时无法满足的朝鲜冷面、苏式生煎,也用“寒暑假安排学习”的诚意,架起理解的桥梁。这种有求必应、有难必解的互动模式,打破了食堂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壁垒,更让以学生为本成了可感知的日常。

相较于冷冰冰的问卷调查,留言板的走红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教育服务的温度,藏在事事有回应的细节里。当学生发现自己随手写下的“夏天想吃冰粉”,真的变成窗口前的解暑甜汤;当远在他乡的学子看到家乡菜出现在“待解锁菜单”里,这种被重视的感觉,早已超越了饭菜本身的滋味,成为校园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类似的创新举措,如同多棱镜的不同切面,折射出高校后勤的服务之道: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既要满足口腹之需,更要关照心灵成长。有人说,判断一所大学的温度,就看它如何对待学生的“胃”与“心”。从这个意义上看,高校食堂的“内卷”实为幸事:卷菜品创新,卷服务细节,卷人文关怀,本质上是在卷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食堂不只是保障后勤的服务区,更是浸润心灵的教育场,那些关于饭菜的故事,不仅关乎饮食健康,还是青年学子对校园的情感锚点,是走入社会后依然会想起的母校味道,更是一所大学精神底色的生动注脚。

当然,众口难调的客观现实始终存在,但只要永葆初心,办法就总比困难多。无论是留言板的显性互动,还是爱心套餐的隐形关怀,核心都是一个“真”字——真心倾听需求,真情解决问题,真诚传递温暖。当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这场宠学生的竞赛,我们乐见的不仅是舌尖上的丰富多元,更是教育理念的迭代升级:真正的大学之大,不在于楼宇之高、名气之盛,而在于能否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被放在心尖上的尊重与关爱。

期待更多高校以食堂为支点,让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每一餐烟火气中落地生根。愿这样的“内卷”再多一些,让每个学生的校园记忆里,都有一段关于“吃”的温暖故事,都藏着一份“被好好爱着”的笃定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