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摆烂不上班”,对杨某某的处分不能止于记过

宾语

云南红河县文旅局女干部杨路某某的“小作文”事件终于有了官方结论。7月9日,红河县联合调查组通报称,经纪委监委、组织部、人社局等多部门联合调查,确认杨路某某2024年10月通过正规招聘进入文旅局工作,其怀孕期间请假“符合规定”。而此前她在网上炫耀的“老公是市里副处”为不实消息,最终给予其记过处分。

这份通报看似回应了舆论关切,实则留下了诸多耐人寻味的问号。一个入职仅半年多的新员工,光是摆烂不上班的时间就长达几个月,这样的工作状态真的符合事业单位用人标准吗?调查组认定其丈夫只是州某部门普通工作人员,却对网传“副处级”说法的调查过程语焉不详,究竟是其丈夫刻意隐瞒职级,还是调查组有意淡化处理?

整起事件来自杨路某某在社交平台上的炫耀。杨路某某自曝“去年上岸人才引进,领导很好,工作清闲”“老公是副处小领导”“前期请了两个月假,工作分给合同工,自己只做保密部分”……字里行间透出的优越感,既炫耀了自己岗位的轻松,又暗示背后有“副处老公”撑腰,还得益于领导对她的特殊照顾。最绝的是那句“在家摆烂了一段时间没去上班”,跟得了什么大奖似的,生怕别人不知道她有多闲。女子看似漫不经心地表白,恰恰暴露了特权阶层对规则、规矩、制度的习惯性漠视,这种漠视本是他们心照不宣的日常,只是被女子自己给“曝光”了。

如今,调查组一一回应了。杨路某某说“前期请了两个月假”,调查组证实确有此事;杨路某某说“工作分给合同工”,单位和调查组矢口否认却难掩基层“在编躺平、临聘干活”的潜规则;杨路某某炫耀“老公是副处”,现在改口称“为博关注编造不实信息”。这种前后矛盾的说辞,让人不得不怀疑:到底是杨路某某虚荣心作祟,还是事情败露后的危机公关?既然调查组说杨路某某“怀孕期间,凭医院诊断结果向单位请假,请假符合规”,为何舆情发酵后,就能立刻来单位上班?若真身体不适,怎会因舆论压力就突然康复?显然,所谓的“健康问题”不过是“矫情病”“特权病”罢了。

值得注意的是,通报对几个关键问题避重就轻。杨路某某声称“领导很好,工作清闲”,这是否暴露了某些单位人浮于事的现状?更关键的是,散布不实信息本应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为何在红河就可以“以纪代法”?这些疑问不解决,记过处分难免给人“高举轻放”之感。

体制内的“坑夫”“坑爹”戏码屡见不鲜。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当事人把特权当作理所当然,以至于得意忘形到自曝家丑。杨路某某事件看似个案,实则是特权思维作祟的典型表现——即便其丈夫并非领导,但她潜意识里仍认为“有关系好办事”,才会编造“副处老公”来虚张声势。

孕期女性理应得到合理照顾,但杨路某某的行为显然超出了合理范围。咱们平头百姓平时请个病假都得三甲医院开证明,普通孕妇顶多按规休产假,人家轻轻松松就休了这么久。明明享受着特殊待遇,还敢上网公然炫耀“工作清闲”。这种人就是日子过得太舒坦了,完全无法共情他人的艰辛。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一个事业单位编制背后是千百双渴望的眼睛。杨路某某占着编制却长期不在岗,还公然炫耀“悠闲”,这种行径不仅寒了求职者的心,更损害了事业单位的社会公信力。记过处分对于这样的行为显然惩戒力度不足,有关部门应当重新审视其工作表现与岗位匹配度。若确实无法履职,不如将岗位留给真正需要的人——这既是对公共资源的负责,也是对杨路某某本人的爱护。

事件发展至今,不能以“记过”画上句号。上级部门应当以此为契机,彻查基层单位“在编不干事”的乱象,严查“关系户”“躺平族”,让事业单位真正成为能者上、庸者下的舞台。唯有如此,才能杜绝下一个“杨路某某”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