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结果的浮选槽,还原真相才能真辟谣

舒东旭(湖南大学)

东北大学6名学生的逝世让人心痛,此事一发生,各大媒体的评论区就弥漫着人们无声的焦灼。澎湃新闻7月24日报道,满洲里殡仪馆工作人员反复澄清“遗体没有受损”,事实真相尚未明晰,网络就已浮起各种谣言。非理性的声音背后,是对六个年轻生命的哀痛。

呼伦贝尔应急管理局的通报还原了悲剧的直接轮廓:7月23日10时20分,六名学生在选矿厂参观浮选工艺时,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官方表述无法平复公众的惊讶与悲痛:坚固的格栅板怎么会突然崩落?实习安全评估是否流于形式?企业“零事故”的标语还挂在官网,学生们却消失在号称“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的浮选车间。公众对于大学生安全保障的焦虑达到了顶点。

猜测的背后是真相的迟到。东北大学表示“正在整理材料,将统一发布调查情况”,涉事企业称“已停产等待主管部门通知”。这些程式化回应在年轻生命的逝世、六个家庭的破碎面前实在无力。甚至殡仪馆不得不出面辟谣“遗体损坏”的猜测,足见由于权威信息缺位,社会情绪正滑向非理性的边缘。

猜测从来不是目的。关于“遗体状况”的传言、关于事件的揣测,背后实则是对于生命尊严和青年人才的痛心,是社会心理的应激反应。人们出于本能地追问:谁该为这场“可预防的悲剧”负责?高校在组织实习时是否将安全置于学分之上?企业是否用安全标语掩盖了真实隐患?

公众信任需要重建。这场实习的强制性需要认真审视。遇难者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此次实习“全员参与,与毕业要求挂钩”。高校将学生成批送往企业实践,是否评估了现场风险?格栅板作为工业平台的关键承重部件,其“结实”程度本应经得起时间考验,却在此刻暴露出企业安全管理可能的长期疏漏——业内人士指出,现场环境易使金属格栅锈蚀积渣,“若长期不维护可能导致承重下降”。涉事企业虽已经停产,但是人们依然发现,事发前半个月,该企业还高调召开安全生产会议,誓言“切断事故因果链”。

在哀痛中保持理性固然艰难,我们理解社会的关心,但等待权威调查的耐心,才是对逝者最庄重的承诺。这六名学子走进选矿厂时,怀揣的是对专业的热爱与未来的憧憬;如今他们的不幸,应当成为高校实践教育与企业安全管理的教训。

社交媒体时代,每一起悲剧都可能在信息真空中发酵。唯有还原真相,不让责任人逃脱,才能真正澄清谣言,让遭遇不幸的生命获得应有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