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国家标准即将与公众见面。针对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预制菜相关话题,国务院食安办等部门日前积极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和餐饮环节使用明示,更好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从“两小时速成”的年夜饭备受欢迎,到超市网店中的预加工菜品花式上新,再到西贝罗永浩之争中的热议思考,伴随着多年发展,预制菜的安全性已无需赘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在接受这场餐饮领域的工业化和标准化,并从新技术和新产业带来的平价快捷餐食中获益。近两年来,一系列政策为预制菜产业划定发展航道、注入新动能,推动其迈向规范发展,“飞入寻常百姓家”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大到连锁品牌,小到路边的快餐和线上的外卖,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误解并未根除。一面是个别餐饮企业打着“新鲜现炒”的名头售卖预制菜品,令消费者感到上当受骗;一面是差异化的消费需求并未得到满足,追求锅气、强调新鲜、注重技法的传统饮食文化仍有较强影响力。两相争执之下,作为“后来者”的预制菜产业如何让更多人接受值得深思。
预制菜不应隐藏身份,应大大方方走上台面,展现自身优势,接受消费者的理性选择。企业若是担心预制菜品不受市场欢迎,千方百计地隐瞒制作过程,绕开相关监管,看似实现了推广,但长远来看,这样的“小心思”和“抄小道”无法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打开预制菜的广阔市场,于情于理都应选择正规途径,换言之就是“走大路”,以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走大路,要自报家门。公众对于预制菜的信任,不是靠餐饮企业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形成的,而要建立在透明的预制菜国家标准之上。就比如,一个常见的误区是“预制菜需要大量防腐剂,不健康”,然而事实却是,锁鲜技术和冷链物流非常成熟,食物的营养和口感能最大限度保存,完全可以纳入国家标准的范畴内;再比如,许多消费者对原料来源有疑问,担心“边角料拿来做预制菜”,国家标准也可做出严格限制,明确什么能用,什么不能用。在合规预制菜与劣质产品之间划清界限,有利于为其正名。
走大路,更要自觉接受监督。预制有预制的好,现炒有现炒的香,有人爱预制的实惠快捷、质量稳定,也有人愿意为锅气等待、为厨艺买单,选择的权利理应握在消费者手上。此前由于缺乏硬性的规定,部分商家选择不明示、不告知,“花着现制的钱吃预制菜”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也加深了不信任感。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消费者方能充分比较二者的差异,真正实现行业的长足发展。
预制菜分级更清晰、标准更严格、流程更透明,将方便消费者在知情情况下做出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餐饮市场要在预制菜和现炒菜中“二选一”——虽然有着先来后到之分,但都是正规产业、合格产品,预制和现制可以在竞争中共同进步,用品质和口味回馈消费者。(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