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更多“一元剧场”

近年来,湖南岳阳、山东菏泽、陕西渭南、甘肃张掖等多地推出的“一元剧场”模式接连走红。从传统戏曲到红色故事,从非遗技艺到热门电影,“一元剧场”以极低的参与门槛、良好的内容品质,满足了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惠民工作,多次强调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也提出,“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伴随一系列政策的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不少地区涌现出诸多类似富有成效的创新实践。比如,浙江的“文化驿站”将优质图书、艺术培训等文化服务精准配送至城乡社区;四川组建的“天府文艺轻骑兵”,深入高原山区、民族村寨开展流动服务……精准化、多元化、可持续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覆盖面、实效性、便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进一步完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应以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构建文化需求征集、文化服务评价等运行机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提供更多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的优质产品,增强供给的有效性、针对性。

优质文化直达基层要有可持续性,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解决成本问题,其关键在于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一元剧场”实际上并不只靠门票收入生存,其背后是一套“政府主导+财政补贴+剧团服务+社会参与”的多方协作机制在起作用。比如河南周口的“周末一元剧场”,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补贴,另一方面采取与企业联办、专场等新形式让参与活动的企业展示形象,在政府保障、社会助力与票务收入的共同支撑下,实现了稳定演出和固定档期,同时缓解了人才流失、行当断档的困境。因此,须创新政府、市场和社会等主体联动融通的复合供给模式,实现功能互补、优势互补,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创造一种运行机制,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格局,确保文化服务真正在基层“扎下根、结出果。”

为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还应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目前,“云端”公共文化服务让城乡群众共同分享文艺展演、专题讲座、艺术慕课等公共数字文化产品,享受便利化服务。具体来说,应加强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提升数字文化馆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水平;探索发展数字文化大众化实体体验空间,加强数字艺术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让公共文化服务“不打烊”。

文化强国建设,重心在基层、根基在基层、难点在基层。“一元剧场”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基层群众的文化自信、保障基层群众的文化民生、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更能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堵点。它不只是在“送文化”,更是在“种文化”,真正体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的宗旨。

【作者:周爱民,系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