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希(重庆大学)
近日,广州多名网友反映,广州地铁App乘车码功能频繁出现弹窗广告。手机拿在手里,一不小心就会触动“摇一摇”功能,还没来得及扫码,先看了个广告,严重影响早晚高峰过闸效率。11月3日,广州地铁方面回复称,关注到网民的建议后,当即关闭该位置广告,并与合作商沟通,完善广告交互形式,杜绝此类干扰基础功能的广告。(11月3日 齐鲁壹点)
从营销创新的角度来看,“摇一摇”广告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它打破了传统广告的固定模式,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用户的日常使用习惯,实现了广告与用户互动的新形式。这种形式能够精准地触达目标用户群体,利用用户在乘坐地铁时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广告推送,极大地提高了广告的曝光率和点击率。以广州地铁乘车码为例,其庞大的用户基数和高频的使用场景,为广告主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营销平台。
然而,当焦点从广告方转到用户的实际体验时,“摇一摇”广告却引发了不少争议。许多用户反映,这种广告形式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广告的跳转过于频繁且不易关闭,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用户正常使用乘车码的功能。例如,用户在匆忙赶地铁时,可能会不小心触发广告跳转,不仅关闭广告的指示难以发现,也有可能无法及时打开乘车码,从而耽误乘车时间,给用户带来不便。此外,推送广告内容的质量和适配性也需要进一步优化。一些用户表示,推送的广告内容与他们的需求并不相关,甚至存在低质量、虚假广告的情况,这不仅浪费了用户的时间,还可能对用户造成误导。
广州地铁乘车码“摇一摇”广告事件只是一个缩影,类似的广告形式在其他领域也时有出现。例如,一些手机应用在用户使用过程中会频繁弹出广告甚至自动跳转,干扰用户的正常使用;一些网站会在用户浏览时自动播放视频广告,影响用户的阅读体验。虽然这些广告宣称“摇一摇”才能跳转广告,但实际上在用户行进过程中,手机的轻微震动都有可能导致跳转。这些广告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营销目的,但却忽视了用户体验,最终可能导致用户对广告的反感和抵触,甚至对品牌和平台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在广告营销的道路上,追求效益固然重要,但用户体验同样不容忽视。广告主和平台方应该在追求营销效果的同时,更加关注用户的感受和需求。对于“摇一摇”广告而言,可以通过技术改进来优化广告的触发机制,减少误触发的情况,同时可以加强对广告内容的审核和管理,提高广告质量,确保广告内容与用户需求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营销创新的同时,保障用户的良好体验,实现广告主、平台方和用户之间的多赢局面。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刘祖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