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的样本:安徽大学赋能区域发展

■郑敏

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时代课题前,安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用行动写下了一份扎实的答卷。它没有将论文锁在抽屉里,也没有让人才困于“象牙塔”,而是主动打开校门,将人才链、创新链与地方产业链紧密融合,成就了一段相互赋能、协同共进的“校地佳话”。

育人“破壁”,把课堂搬到产业前线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是高等教育的一道经典难题。安徽大学的破题思路是拆掉“围墙”,让学生在最真实的环境中成长。

该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构建了“三维贯通·三相嵌入·三级融合”的培养机制,精准对接安徽的产业版图,与华东电子工程研究所等5家顶尖院所、区域22家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合肥等8个地市,形成了立体化的合作网络。

在这里,“嵌入”是关键词。学生的培养过程被完整地“嵌入”研究所的尖端项目、企业的真实产线、地方的产业规划之中。课堂与车间、理论与实践、学习与成长的界限被进一步打破。近年来,从这支团队走出的博士后、博士、硕士达70余人,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更是带着一线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战派”。当这些“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新鲜血液注入江淮大地,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自然打通。

科研“攻坚”,把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与产业迫切需求,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展现出强大的有组织科研能力,在多个“硬骨头”领域取得了破局性成果。

低空,如何更安全?面对无人机、鸟类等“低慢小”目标探测的世界性难题,该学科联合共建省重点实验室,自主设计出高增益低副瓣天线,创新提出了低仰角杂波抑制与智能检测算法。这项技术已成功植入企业产品,不仅创造了近10亿元的经济效益,更为守护低空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安徽方案”。

芯片,如何更强大?在半导体领域,该学科联合攻关的硅基毫米波芯片,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的测控系统。更引人注目的是,该学科在硅基功率器件上的关键突破,打破了传统材料性能的桎梏,助力合作企业安徽钜芯半导体在5年内产值激增20倍,生动演绎了科技赋能产业的“乘法效应”。

毫米波,如何更精准?该学科聚焦全自主可控的国产毫米波相控阵及其检测装备,突破宽角覆盖与全频段测试等关键技术,将设备可视角度扩展 50%,测试效率提升上百倍,成为支撑空天信息、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的关键创新力量。

实力的背后是持续的投入与积累。仅2023至2024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牵头在研的重大项目就超过20项,包括两项合肥市“揭榜挂帅”项目,展现了其在射频微波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实力。

智库“下沉”,把智慧注入发展蓝图

该学科的角色,远不止于技术攻关,更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思想引擎”与“超级联系人”。

在省级层面,该学科深度参与安徽省“十四五”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规划的编制,为产业发展谋篇布局。在地市一线,该学科又化身“实干家”,为池州市编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教授专家团深入中韩(池州)半导体产业园,为企业现场“把脉开方”。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研发的“智能化足迹比对分析”技术,不仅服务于公安实战,获多个创新奖项与专利,更成功转化落地,应用于马拉松赛事中的跑步姿态评估,为运动员提供精准的姿势优化建议,有效预防运动损伤。该技术正进一步拓展至人体健康管理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巨大的社会价值。

一次技术改良中,该学科参与的硅基功率器件项目部分关键指标追平了昂贵的第三代半导体,成本却仅为后者的1/10。这一“性价比之王”般的突破,使其迅速被多家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及青海光伏电站等重大项目采用,极大地推动了高性能、低成本半导体在新能源领域的普及。

通过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担项目、共享成果,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已携手产业界拿下了多个长三角及省级重大科研项目与奖项。由该学科推动成立的“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产教研融合研究院”,正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实体平台,持续为区域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输送不可或缺的人才与技术动力。

安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实践证明:当高校的智慧深度扎根地方的沃土,科研就不再是纸面上的数字,人才也不再是温室里的花朵。这场高质量的“校地双向奔赴”,奔涌的是创新活力,奔赴的是共同繁荣的未来。

《中国科学报》 (2025-11-04 第3版 大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