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工妹到世界冠军、从失学少年到高校教师、从网瘾少年到技能大佬……在大多数人眼中,这样的人生逆袭剧本,或许只能在爽文短剧里上演,但如今,许多“逆风翻盘”的故事,就真真切切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来自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的罗自立就是这样的佼佼者。在去年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罗自立和队友一起斩获机电一体化项目金牌。要知道,这位00后小伙子几年前还是初中毕业后无所适从、沉迷游戏的迷茫青年。如今,通过钻研技术,他不仅留校任教,而且破格参评副高级职称。北京市给予他记大功奖励,除了发放30万元奖金,还将为他解决北京户口。自此,罗自立成了亲朋口中的“别人家孩子”,手里的技能饭碗成了人们眼中的“金饭碗”。
学一门技术,靠手艺吃饭,这本是最靠谱的职业选择之一。但在传统观念里,这样的选择却被视为“低人一等”,是“名落孙山”后的无奈之举。此类观念的形成,是社会各方推波助澜的结果。过去,受限于学历学位等因素,技能人才上升空间不足,时常遭遇“职业天花板”。同时,许多企业薪酬分配中存在重管理、轻技术的观念。这些因素不仅导致技能人才获得感低、职业认可度不强,更让优秀学子不愿意走技能成才这条路。
事实上,高水平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少不了他们。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为例,106个竞赛项目中,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数字技术、新能源等赛项占比超过50%。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人工智能工程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这些新兴项目背后,是一条条蓬勃发展的产业链,更是一个个迸发活力的“增长极”。
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在完善职业技能等级、优化薪酬分配等方面,陆续出台多项利好政策。比如,将原有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从五级延伸为八级,打破了人才成长“天花板”;鼓励“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实行岗位薪酬与岗位价值、技能等级双挂钩办法,等等。就在本月,《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分类参考指引》印发,进一步凸显了技能价值激励导向。
当然,在技能人才薪酬、晋升等政策落地的过程中,还存在执行不力、细则不明等问题。比如,“技高者多得”缺乏具体的技能等级对应薪酬标准与绩效权重,企业在执行中弹性大;新八级工的晋级条件、评价方式与资质互认等配套细则不清晰,导致晋升通道不畅通等。后续,还应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方案,推动政策从“纸面”走向“地面”,让技能人才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持续营造全社会认可和尊重技能人才的浓厚氛围,厚植技能人才成长的“良田沃土”,让技能饭碗越来越香。(吴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