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商、外卖等新经济形态深刻融入日常生活,配送员成为城市运转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能否便利进出社区,带来了管理与服务的新课题。有的小区选择“一刀切”禁入,也有社区尝试有条件开放。建设配送友好型社区,折射出城市治理的民生温度。
近日,江苏省无锡市落地首个“新就业形态友好型社区”,在智能化劳动者驿站中配备空调、微波炉、应急箱等设施,并设置临时货架与快速通道,切实回应配送员“进门难、停车难、充电难”等痛点。上海等地也相继打造“骑手友好医院”,开通外卖绿色通道,缓解他们送餐难、看病烦的困扰。这些探索传递出一个信号:城市正在以更包容的姿态,关注并改善新就业群体的工作环境。
社区管理服务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去单纯的物业管理和居民服务,向着更加多元的方向转变。当前,配送友好型社区的尝试主要集中于成熟社区,而一些新建社区在是否建设配送友好型社区上显得有些左右为难。他们既希望配送员便利进出以方便住户,又担心过度开放后失管失控,物业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居民意见同样存在分歧、众口难调,这为配送友好型社区的建设带来了挑战。
友好不等于无序,便利不能替代安全,精细化治理势在必行。
打造配送友好型社区,基础设施是重要支撑。从清晰的引导标识、合理的路径规划,到智能快递柜、外卖自提柜等设备,都能有效提升配送效率。配送行业作为数据收集的密集行业,通过数据协同,整合电商、物流等信息资源,有助于构建更加精准高效的社区智慧物流网络,推动城市服务向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友好需建立在规范管理之上。社区物业方要精管理细服务,既要“引进来”,更要“管得住”。例如,对常驻配送员推行注册制、加强访客登记,在服务与管控之间找到平衡点,保障社区内住户的便捷度和安全性。
配送友好型社区是城市文明与治理水平的一个缩影,其“友好”应是多维度的。既让骑手、快递员感受到职业尊严与归属,又要激活社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更要让社区居民感受到获得感。期待社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实现“服务一群人、温暖一座城”的美好愿景,更好展示城市与人的和谐之美。(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