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的购物热余温还没散去,一场令人唏嘘的暗战就已经在电商平台蔓延开来。一边是升级了技术手段的“羊毛党”,利用人工智能(AI)生成虚假的商品瑕疵图片欺骗平台监管、骗取退款;另一边,则是商家挂出难以拆卸、颜色醒目的超大吊牌或密码锁,以阻击一些人对“7天无理由退货”规则的滥用。在这场“羊毛党”与电商商家间的过招中,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若不及时加以治理,整个电商生态将付出沉重代价。
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广大的诚信消费者。当他们满心期待地拆开快递,却不得不面对影响试穿体验的超大吊牌时,会让原本愉快的购物体验大打折扣。同时,退货运费险、吊牌等隐性成本,实际上也会推高最终价格。这正是信任成本上升的直观体现。
对于诚信经营的商家而言,这场博弈带来的更多是纠结。一位服装店主坦言:“每月因恶意退款造成的损失约占销售额的5%,但我们又不敢使用过于严苛的防退货措施,怕吓跑真实客户。”这种进退维谷的处境是当下许多商家的真实写照。他们既要应对层出不穷的技术欺诈,又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维持客户体验,经营成本与日俱增。
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电商信任体系受到侵蚀。随着“羊毛党”的手段和商家防御措施螺旋升级,交易成本和平台治理成本都在持续攀升,最终都会转嫁到整个电商生态中。据行业统计,电商平台每年因纠纷处理投入的技术与人力成本超过百亿,这不仅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可能动摇数字经济的根基——失去了信任,便捷的支付、退货等创新制度都将难以为继。
某种意义上,“缺乏信任”是电商这种依托平台、非面对面交易的零售模式很难彻底规避的一大问题。一方面,虚拟的交易环境天然削弱了道德约束。屏幕隔离了直视的目光,聊天框取代了真实的对话,而难追踪带来的距离感催生了一种“无责任”的心理暗示。因此失信行为所能带来的负罪感也往往会被稀释。另一方面,“羊毛党”和一些无良商家的存在,将正常的消费者和商家也裹挟到了“少赚就是吃亏”的错误心态中。
要打破这个僵局,既需要技术层面建立更立体的信用体系,更需要重塑数字时代的契约精神——让屏幕两端的人们意识到,每笔虚拟交易背后,都连着真实世界的信用价值。
在技术层面,电商平台应与AI技术公司深化合作,开发专门的检测工具识别伪造图片。例如可在AI生成源头嵌入不可见的数字水印,让伪造货品图片无处遁形。
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需要建立双向评价机制,将多次恶意退款的用户纳入信用记录。某平台推出的“诚信购”计划显示,诚信买家的退货流程可简化60%,而可疑交易的审核精准度提升35%,这说明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规则设计上,应针对不同商品特性制定差异化退货政策。例如,贴身衣物、数码产品等特殊商品适用特殊规则,既保障消费者权益,又防范规则滥用。同时,司法部门需明确利用AI伪造证据的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威慑。
在AI假图与超大吊牌的博弈之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别商家的损失或部分消费者的不便,更是整个电商生态面临的系统性挑战。健康可持续的电商生态,是提振消费、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前提与基础。这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超越简单的攻防思维,共同守护诚信这块数字经济最宝贵的基石。毕竟,一个健康的电商生态,不该是买卖双方的博弈场,而应是互利共赢的共同体。
(朱佳俐,杭州铁路运输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一级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