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德淇
“80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7.2岁,来自北京大学的刘若川以44岁之龄成为首位“80后”中科院院士。这位深耕数论领域的科学家,凭借非交换p进霍奇理论的开创性成果站上学术高峰,打破了公众对院士年龄的刻板印象,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院士称号是我国科技领域最高荣誉,评选导向始终是科研生态的“晴雨表”。曾几何时,“论资排辈”“圈子文化”成为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隐性壁垒,而刘若川的当选,与42岁当选的薛其坤、41岁当选的邓中翰、45岁当选的颜宁等学者一脉相承,清晰传递出“重实绩、轻资历”的鲜明导向。
“80后”院士登场,不仅是科研生态优化的成果,更是人才队伍建设的突破。此次增选后,中科院院士中60岁(含)以下占比达67.1%,形成“老中青”合理搭配的学术梯队。资深院士的积淀与青年才俊的活力相得益彰,既保障基础研究的长期积累,又激活前沿技术创新的闯劲。在学科布局上,增选覆盖数论、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关键领域,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强化新兴交叉学科支撑。刘若川深耕的数论领域作为基础数学的核心分支,为密码学、人工智能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彰显我国科技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并重的战略定力。
对青年科研人员而言,这是最直接的精神激励。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我国核心技术突破迫切需要青年才俊在创造力旺盛期施展才华。刘若川的经历将激励更多青年聚焦“卡脖子”技术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以“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的信念追求真理。
当选院士不是终点,而是科研报国的新起点。年轻院士亲历过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困境,更能理解后辈的诉求与期待,有望成为破除科研不良风气的中坚力量;其活跃思维与开阔视野,既能承接前辈脉络,又能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期待他们以自身为标杆,拒绝“唯资历论”,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
此次增选还涌现出国防与国家安全领域人才、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带头人、西部边远地区专家等群体,折射科研生态的多样性。刘若川的当选不是孤例,而是人才生态焕新的缩影。持续破除制度障碍、优化科研保障,必能形成“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局面,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