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专家认为“高大衔接班”无必要

这个夏天,“高大衔接”在家长群成功掀起了焦虑风暴。继“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等各类衔接班后,各类“高大衔接班”成为辅导班中的爆款。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培训机构中“大一新生暑期蓄力,入学抢跑一步”的标语最近火上了热搜,那些从小就在这家机构补课的准大学生无奈地表示:没想到考上大学还要接着在这里上辅导班。

“高大衔接班”到底需不需要?是再一次抢跑还是智商税?有人认为,这是刻意制造焦虑,延续应试“做题家”思维。多位高校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致认为,“高大衔接班”根本接不上没有上限的大学学习生活,甚至透支学生的心理健康。

衔接班可能透支青少年身心健康

在某机构咨询“高大衔接班”的QQ群里,高数、英语四六级、编程等课程被包装成“防挂科神器”“保研通行证”,家长们争相询问单科近千元的课程。“孩子高考完不抢跑,开学就掉队!”一位家长的发言很有代表性。

这种焦虑背后,是“赢在起跑线”思维的升级,也是应试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蔓延。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端鸿直言:“高考后的暑假应该是学生从高强度应试教育中恢复的黄金期。然而,各种培训机构抓住家长和学生的焦虑,推出所谓衔接班来填补这个空当。这种模式其实反映了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已经延伸至大学本科阶段。”

“没想到,‘提前学习才能不落后’‘大学竞争从入学前开始’,机构的这些宣传语还能打动大学生和家长。”某高校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细想之下也不意外,这批学生和家长正是长期基于这种“做题家”思维,一路从幼儿园走到大学的。如今,他们继续被机构“割韭菜”也是情理之中。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高强度衔接正在透支青少年的身心。“高考刚刚结束,学生身心疲惫,如果立即投入类似大学课程的培训,不仅无法真正衔接,反而可能加剧内卷。”张端鸿指出,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高考后直接进入高强度的提前学习模式,无异于从一个“高压锅”跳到另一个。

这些课程的实际效果也备受质疑。张端鸿观察到,机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内容在大学课程中会重复教授,而且大学学习不似中学,专业学习并没有上限和划定的范围,完全基于学生的兴趣和自我规划,“培训机构能给出的只是杯水车薪”。

从高中到大学不是简单的知识难度升级

“高中和大学教育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断层,但不是简单的知识难度升级,而是学习逻辑的差异。”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吕长虹见过靠衔接班提前学的一些学生,在大一时成绩亮眼,但到了大二就后劲不足。“因为他们没学会自己找答案,只会依赖别人喂知识。”

不同地方的学生也存在学习上的差异,但是进入大学后并不会影响他们变得优秀。某985高校物理系教授告诉记者,比如,上海学生的英语大多数在入学时就已经达到了大学四级水平,数学和物理学科知识则不如外地考生,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入学一年后基本都会适应,完全没有必要提前上辅导班。

带了好几届学生的上海理工大学辅导员崔晚词,也观察到一个普遍现象:“高中是老师推着学,一个定义翻来覆去讲,还会举一反三;但大学老师一节课能讲十几页内容,一个概念没吃透,下一个概念就来了。”这种从“被动接受”到“自主探索”的跳转,让习惯了被安排的学生难以适应。

崔晚词所在的学院每年都有新生因不适应学习方式掉队,但原因并非知识储备不足。在她看来,真正的衔接不是提前学知识,而是“让学生明白,大学要为自己的目标学,不是为家长的焦虑学”。更关键的是成长角色的转换。18岁的青年已具备独立决策的生理基础,大学本应是探索“为什么学”的地方,而非高中题海的延续。但当衔接班用填鸭式教学填满暑假,学生便失去了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空间。

补短板而非抢跑,转变思维更重要

与商业机构的功利化培训不同,多所高校正探索更科学的衔接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推出的《大学数学预备知识选讲》三门先导课,针对的正是中学教育的薄弱点。“不是让学生抢跑,而是为学生创造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条件。”吕长虹解释,该校线上平台系统里的课程从不强制,而是由学生自测后觉得薄弱再学。

复旦大学腾飞书院则将选择权交给学生。书院开设的三门先导课是在线课程,建议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开学测试优异则可获奖学金;浙江大学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设高数先修课,精准衔接初高中知识点;南京大学针对数学、物理基础差异,开设小班强化课。

吕长虹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知识获取很简单,思维方式的转型才是关键。健康的衔接不应是“抢跑”,而是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索”,注重身心平衡、兴趣培养和软技能发展。

张端鸿同样强调,这种培训班,机构从中获利,家长出于“鸡娃”心态埋单。但长远看,这种看上去永无止境的“提前跑”侵蚀了教育的本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全面人格。而且高考后暑假应该让学生休息、旅行、阅读或“虚度”,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往往是激发创造力和自我认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