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诊断新方法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李诚斌)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谢黎炜联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妇产医学中心教授马颖团队,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EM)早期诊断新方法。该研究首次报道了肠道菌群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诊断中的优势,该方法明显优于目前常用的宫颈黏液菌群检测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细胞和感染微生物学前沿》。

EM是指有活性的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内膜以外的位置而形成的一种常见妇科疾病,可致痛经、不孕、盆腔粘连,甚至恶变。由于病因不明,目前EM缺乏治“本”疗法,并且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以及血清标记物,难以实现早期无创诊断。

研究人员通过采集EM患者及对照组内受试者粪便、宫颈黏液及腹腔冲洗液的配对样本进行菌群分析,发现有望据此更加准确地提前判断就医者是否患子宫内膜异位症。

“既有研究表明,肠道、生殖道菌群与EM之间存在关联性。”谢黎炜表示,目前尚未有研究利用配对样本阐明肠道菌群、生殖道菌群及EM病发部位盆腹腔菌群的相关性,且基于不同部位的菌群建立EM的早期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仍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EM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该研究为后续EM与菌群相关性研究提供了全新策略和方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389/fcimb.2021.788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