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8月26日电 (记者刘霞)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超环面仪器实验(ATLAS)合作组宣布,他们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缪子对的新证据,比之前的观测结果显著性更强。这种极其罕见的现象,有助科学家更深入地理解粒子如何获得质量。
研究团队表示,他们还在探测另一种更罕见的衰变过程——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Z玻色子和光子方面取得了更高灵敏度。该过程为探索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学提供了线索。
科学家认为,是希格斯玻色子赋予其他粒子质量。在此项研究中,ATLAS合作组聚焦于两种异常罕见的希格斯玻色子衰变过程。
第一种过程为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一对缪子,平均每5000次希格斯衰变仅发生一次。但它为研究希格斯场与第二代费米子(缪子和中微子)的耦合提供了关键窗口,有助揭示这些粒子的质量来源。此前,科学家仅确认了希格斯玻色子与第三代粒子(如陶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种过程是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Z玻色子和光子,其中Z玻色子会进一步衰变为电子或缪子对,该衰变机制涉及由虚粒子构成的中间“环”。若存在未知的新粒子参与该过程,便可能揭示超越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
此前,ATLAS合作组观测到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缪子对的初步迹象,显著性为2个标准差。如今,ATLAS合作组将该过程的证据显著性提高至3.4个标准差,即随机误差概率低于三千分之一。他们对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Z玻色子和光子的过程,也给出了迄今最严格的灵敏度上限。